第206章 交代与答辩(2 / 2)
我看,答辩环节完全可以简化,甚至……或许可以换个形式。”
张教授找到系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几位资深委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林墨同学的情况特殊,他的毕业设计成果就实实在在地摆在木器一厂,接受着生产和时间的检验。”
“我认为,与其让他在教室里对着黑板和图片阐述,不如我们亲赴现场,进行一次‘实地答辩’。让事实说话,让厂房和设备成为他最有力的‘答辩陈述’。”
这个提议颇具创新性,但也合情合理。经过简短商议,系里最终采纳了张教授的建议。
于是,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上午,一支由系主任、张维翰教授、班主任吴老师以及几位相关专业资深教师组成的特殊“答辩委员会”,乘坐学校安排的车,来到了已然焕然一新的四九城家具总厂一分厂。
王副司长和周明轩总工早已接到通知,亲自在厂门口迎接。寒暄过后,林墨便成了今天唯一的“讲解员”。
他没有准备讲稿,只是手持一份简明的厂区总平面图,引领着诸位师长,从原料堆场开始,沿着他精心规划的物流路线,逐一参观讲解。
“各位老师,请这边看。”林墨站在高大的原料仓库前,声音清晰而沉稳。
这里是板材库,我们引入了机械通风和除湿系统,确保入库板材含水率稳定在工艺要求范围内,从源头上减少了因木材变形导致的质量问题。”
走进宽敞明亮的卫星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在为他的讲解伴奏。“这是核心的板式构件加工线。我们采用了大型开料锯,配合优化排版软件,板材利用率从比过去提高了至少30个百分点。
旁边是钻孔中心,实现了32系统标准孔位的机械加工,确保了所有板件接口的精确一致……”
他引着众人穿过物流通道,来到改造一新的主体生产车间。“这里是‘逸云’系列的总装线。我们重新设计了物流通道,优化了工位布局,使得整体装配效率提升了约35%。
那边的独立封闭涂装车间,严格按照防火防爆规范设计,配不仅提升了表面处理质量,也大大改善了工人作业环境……”
林墨的讲解,不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和设备功能,更深入到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物流管理和成本效益等方方面面。
他随时回答着教授们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从结构节点的力学考量,到通风管道的阻力计算,再到不同工艺段的能耗分析,无不应对自如,数据信手拈来
系主任看着眼前流水线上高效运转的机械、标识清晰的区域、以及工人们专注而有序的工作状态,忍不住对身边的张维翰低语:“老张,这是在给我们上一堂生动的现代工业建筑与生产管理实践课啊!”
张教授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微微颔首:“是啊。理论终究要服务于实践。林墨能将所学如此完美地应用于实际,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并取得如此显着的成效,这本身就是对大学教育成果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吴老师跟在队伍后面,看着自己这个学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身影,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记得林墨刚入学时的青涩,更清晰地记得这几年来他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一步步走到今天,已然能够独当一面,肩负起如此重要的责任。
实地考察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当众人最后来到集中控制室,看着墙上显示着各生产线实时运行数据和关键质量指标的屏幕时,所有的疑问都已烟消云散。
回到厂部会议室,简单的评议环节几乎成了对林墨的一致赞扬。系主任代表答辩委员会做了总结陈词:“林墨同学的毕业设计,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也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这座现代化工厂——达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充分体现了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宣布,林墨同学的毕业设计,顺利通过!成绩,优秀!”
没有繁琐的提问刁难,没有纸面上的唇枪舌剑,这场别开生面的“实地答辩”,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答辩结束后,王副司长拉着系领导和教授们,又就总厂未来发展与水木大学可能进行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初步探讨,气氛热烈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