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 第220章 和谐与冲突

第220章 和谐与冲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二分厂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轰鸣的机器声逐渐沉淀为稳定而富有节奏的律动。得益于一分厂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流程,需要林墨亲自盯在现场解决的技术难题显着减少。

这为他赢得了宝贵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将这些时间,几乎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对苏作木工技艺更深层次的钻研之中。

凭借自身扎实的七级木工功底,以及超越时代的眼界和来自【传承之径】的完整技术传承,那些在旁人看来需要经年累月才能领悟的苏作工艺精髓与独特手法,在林墨手中往往能一点就透,一学即通。

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复刻,而是开始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美学逻辑和制作诀窍。

在工作之余,在鲁班工坊的工作台上,刨花如雪般堆积在脚边,空气中弥漫着紫檀、黄花梨等名贵红木的淡淡幽香。

他将心血倾注在一件件精巧的苏式红木小件上:笔筒外壁浮雕着秀雅的缠枝莲纹,深浅得宜,仿佛能从木纹中生长出来;

小巧的座屏框架采用委角线脚,屏心嵌着缂丝山水,边框与画面的结合天衣无缝;

提盒的梁架结构轻巧牢固,榫卯精密,提梁弧度流畅自然;

都承盘分层设格,用于归置文房小件,每一处转角、每一条线脚都处理得圆润秀气,充满了江南文人式的精致与考究。

这些作品,不仅形制标准,更难得的是气韵生动,将苏作的“空灵”、“简远”、“秀丽”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了匠心与温度的艺术品。

林墨挑选了几件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那个浮雕缠枝莲的笔筒、一座嵌缂丝的小座屏,以及一个做工极为精巧的三层提盒,仔细包好,在一个下班后的傍晚,找到了正在技术科整理资料的陈敏。

“陈敏同志,最近做了些小玩意儿,想着你平时画画、整理资料或许用得上,放着也是放着,你看看合不合用?”林墨将包裹递过去,语气尽量显得平常,但眼神中还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陈敏有些疑惑地接过,当她解开包裹,看到那几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工艺精湛无比的红木小件时,眼睛瞬间睁大了。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个笔筒,指尖拂过上面灵动流畅的雕花,又轻轻打开提盒,查看内部精巧的结构。

“这……这都是你做的?”陈敏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叹,“太美了!这雕工,这线条,完全是苏作精品的气派!林墨,你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出神入化了!”

她捧着那座小座屏,爱不释手,“这笔筒放画笔,这提盒装颜料和画稿,这座屏摆在案头……真是太合适了!谢谢你,林墨!”

看着她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笑容,林墨心中也涌起一股满足感,仿佛连日来挑灯夜战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你喜欢就好。苏作讲究‘精、巧、简、雅’,我也是刚开始学,还有很多需要琢磨的地方。”

“你这要是刚学,那别人都不敢说会了。”陈敏珍重地将几件小件收好,抬头看他,眼中波光流转,除了欣赏,似乎还多了些别样的东西,“这份礼物太珍贵了,我……我很喜欢。”

有了这次赠礼的契机,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又近了一层。恰逢此时,陈枋安厂长的父亲,四九城在木工行当小有影响力的陈老爷子,得知林墨在钻研苏作,也主动提出带他去拜访几位隐居在京城的苏作大师。

这些大师多是早年从江南北上,身怀绝技,如今虽年事已高,但眼光依旧毒辣。林墨带着自己近期制作的一些小件和遇到的疑问上门求教,态度谦逊,言语诚恳。

在那些堆满工具和木料、充满岁月气息的老宅子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林墨与白发苍苍的大师相对而坐,中间摆着一件未完成的构件或是一件古旧家具。

林墨不仅能迅速理解大师们点拨的关键,更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对某些传统结构在现代应用中可能进行的优化,或者将苏作的空灵线条与京造的雄浑骨架相结合的大胆设想。

一位戴着老花镜、手指干瘦却异常稳定的老师傅,在听完林墨对一件明式椅改良靠背曲线的想法后,久久凝视着他,最终长叹一声,对陪同而来的陈老爷子说道。

“老陈啊,你这带来的后生,了不得!心思活,手底稳,更难得的是心里有传承,眼里还有将来!咱们这点老底子,交到这样的年轻人手里,不算埋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