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44章 雷霆骤雨,功高难赏

第444章 雷霆骤雨,功高难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公元前147年 汉景帝中元九年 五月至六月

初夏的北地,是一年中最富生机而又暗藏艰辛的时节。烈日当空,炙烤着刚刚披上绿装的山川原野,去罗河谷地的麦苗已没膝高,在热风中掀起层层绿浪。湟水水量丰沛,奔腾咆哮,灌溉着两岸沃土。狄道城内,市井喧嚣,商旅往来,边市的重新开放,带来了西域的宝石、匈奴的皮毛、羌地的牲畜,也带来了各方错综复杂的信息。北地郡在这片喧嚣与忙碌中,如同一台精密的机械,按照既定的节奏高速运转,外示安宁,内里那根紧绷的弦却从未松懈。

靖王府的冰窖提供了些许凉意,但书房内的气氛却比室外更加凝重。李玄业指尖轻轻敲击着一份刚由六百里加急送达的、封着火漆的“潜渊”密报,面色沉静如水,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波澜。长史周勃与郡丞公孙阙垂手立于案前,屏息凝神,他们从王爷细微的神情变化中,已感知到这份来自长安的消息非同小可。

“条侯周亚夫,”李玄业的声音低沉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旧事,“被廷尉府拘押了。”

短短一句话,却如同惊雷,在周勃与公孙阙心中炸响。尽管早有预感,但当这个消息被证实时,那股寒意依旧刺骨。条侯,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功之臣,官居太尉,位极人臣,竟落得如此下场!

“罪名?”周勃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私购甲胄五百具,蓄养死士,怨望朝廷,其子更被举报有‘大逆不道’之言。”李玄业放下密报,语气依旧平淡,“廷尉府正在核查。然,既已下狱,结局……恐难更改。”

书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私购甲胄,可大可小;怨望朝廷,欲加之罪;而“大逆不道”之言,更是沾之即死的滔天大罪。这三条罪名,无论真假,都足以将一位功勋卓着的元勋重臣置于死地。这已不仅仅是兔死狐悲,而是赤裸裸的警示:无论功劳多大,兵权多重,一旦引起帝王的猜忌,覆灭只在顷刻之间。

公孙阙深吸一口气,艰难开口道:“王爷……陛下此举,恐寒天下将士之心啊!”

“慎言!”李玄业目光锐利地扫了他一眼,公孙阙立刻噤声。李玄业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和远处操练的士卒身影,默然良久。周亚夫的下场,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所有边镇重臣未来可能面临的深渊。他感到怀中的魂佩传来一阵温润的暖意,仿佛一双无形的手,按住了他微微悸动的心神,让他纷杂的思绪迅速沉淀下来。

“条侯之事,是国法,是圣裁,非我等外臣可妄议。”李玄业转过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明,“北地当前要务,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勃兄,今夏湟水汛期将至,去罗新渠堤防加固工程,需加紧进行,绝不容有任何闪失!各县常平仓存粮,需再次核验,务必足额,以备不虞。”

“老臣即刻去办!”周勃肃然领命。

“公孙先生,”李玄业看向郡丞,“边市交易,需更加严格稽查,尤其是对匈奴、羌人商队,严防其借机窥探军情,或夹带违禁之物。对境内流民、游侠,加强管束,若有形迹可疑者,严加盘问,绝不给宵小之辈以可乘之机。”

“臣明白!”

“还有,”李玄业沉吟片刻,道:“以本王名义,再上一道奏章。内容有二:其一,奏报北地今岁夏粮长势良好,预计可获丰收,此乃陛下天威庇佑,边镇将士用命之功;然去罗新渠维护、边军饷械补充,仍需大量钱粮,恳请朝廷按期拨付今岁边饷。 其二,再次陈情,北地地处边陲,胡患未靖,恳请陛下体恤边镇艰辛,对边军将士功过考核,宜侧重守土安民之实绩,勿以细故苛责。”

这道奏章,看似寻常的汇报与请饷,实则暗藏机锋。报丰收,显治理之功,示北地之重要;请边饷,乃按制行事,示依赖朝廷;为边将陈情,则是委婉地表达了对“苛责”功臣风气的不满,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自保。此乃堂堂正正的阳谋,既表明了立场,又不露痕迹。

周勃与公孙阙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钦佩。王爷此举,不卑不亢,既顾全了朝廷体面,又维护了边镇利益,更在微妙时刻,表明了北地谨守臣节、专注边务的态度。

命令下达,北地郡的运转更加精细和警惕。去罗河堤岸上,民夫挥汗如雨,加固堤防;各县仓廪前,胥吏忙碌盘存;边境市集,巡检士卒目光如炬;狄道城中,游徼加强夜巡。整个北地,如同一只遇险的刺猬,悄然蜷缩,将尖刺对准外界,护卫着柔软的内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