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厂区深处探隐情 民心所向蕴真知(2 / 2)
公园里,多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坐着发呆,或围着下象棋。他们三人走过去,在一群正在晒太阳、闲聊的老人旁边坐下。
“大爷,这儿以前挺热闹吧?”陈临海递过去一支烟,攀谈起来。
一位穿着旧蓝色工装、戴着鸭舌帽的老人接过烟,叹了口气:“热闹?那是老黄历喽!以前这周边好几个大厂,下班的时候,乌泱泱全是人,自行车都骑不动!现在?厂子黄的黄,倒的倒,年轻的都跑南方打工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家伙等死喽。”
“政府没想办法引进新厂子吗?”小马问道。
“引进?哼!”旁边一位瘦高个老人冷哼一声,“前几年倒是吹得响,搞什么新材料园,圈了好大一块地,说是能解决多少就业。结果呢?钱没少花,就来了几个皮包公司,没两年就跑没影了!地荒着,债背着,屁用没有!”
李静轻声问:“那原来厂里的工人,后来都怎么安置的?”
“买断工龄呗!”鸭舌帽老人激动起来,“那点钱,当年看着还行,现在够干啥?物价涨成啥样了!有点门路的自己做点小生意,没门路的,就像我,打点零工,凑合活着。生病都不敢去大医院!”
这时,一位原本默默坐在角落、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老人开口了,他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沉痛:“关键是路子走歪了!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搞那些花里胡哨听不懂的玩意儿。咱北阳的根底是啥?是机械加工,是熟练的产业工人!不把这些老本行升级好,老想着另起炉灶,能成吗?好好的基本功丢了,去玩那悬乎的,摔下来疼的是自己!”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陈临海心上。这与他在东河区推动商贸升级时的思路不谋而合——升级不是抛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迭代创新。
随后几天,陈临海带着小组,如同侦探般,穿梭在北阳的大街小巷。
他们去过凌晨的劳务市场,听下岗工人们抱怨找活难、工资低;他们钻进狭窄的街边小店,听小老板诉说税费压力和各种检查的困扰;
他们甚至设法联系到了一位曾在“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指挥部工作过、后因不满内幕而辞职的中层干部,在一家偏僻的茶馆里,听到了关于项目决策草率、招投标存在猫腻、资金使用混乱等更触目惊心的内情。
每一次走访,每一次倾听,陈临海的笔记本上就多几页密密麻麻的记录,不仅有数据和事实,还有当事人的神态、语气,以及他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他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与阵痛。
组员小马和李静也从最初的完成任务心态,转变为被陈临海的投入和敏锐所感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场“田野调查”中。李静凭借其信访工作经验,善于引导群众打开话匣子;小马则发挥专业优势,对听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对。
当深厦组的同学们在朋友圈晒出参观高科技企业、与行业大咖座谈的照片时,陈临海他们正顶着寒风,在破败的厂区外、在拥挤的居民楼里,寻找着北阳衰败的真相与重生的密码。
这看似灰头土脸的调研,却让陈临海触摸到了比任何光鲜汇报都更为真实、也更为沉重的中国另一面。
他知道,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远比几张合影和几份通用报告更有价值。真正的学问,在基层,在民间,在这看似无望的困局之中,往往蕴藏着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