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法典基石(1 / 2)
赵小满深入基层的微服巡视所见,与孙巧儿在户部凭借详实数据所洞察的隐患,如同两条汇流的溪水,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结论——“女户承田”乃至更深层次的女子权益保障,若无法度作为坚实后盾,仅凭一时政令与地方官员的良心,终将是沙上筑塔,难以持久。那些发生在偏远村落里的用水不公、田产侵夺、赋役歧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新政的根基。
变革的火种,已从田垄燃至朝堂,如今,需要将其淬炼成不灭的法度明灯。
这一日,赵小满于自己在京城的官署内,召来了已是户部主事的孙巧儿。烛火映照下,两位自丰女村携手走出的女子,面色皆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坚定。
“巧儿,”赵小满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我们所见所闻,单靠零敲碎打的补漏,已不足以扭转乾坤。必须从根本上,为天下女子立下一部足以护身的法典。”
孙巧儿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与当年在丰女村时截然不同的、属于官员的锐利光芒:“小满姐,我明白。户部的档案数据,皆是佐证。女子承田,不仅关乎温饱,更关乎赋税、户籍、乃至地方稳定。权益不彰,则政令不通;法度不明,则隐患无穷。是该有一部大法,将女子的权利,白纸黑字,铭刻于国典之上!”
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她们所要推动的,绝非简单的政策补充,而是旨在修订一部前所未有的《女户法典》,其核心,便是要将“女子承田、纳税、入学、为官皆与男子平等”这一石破天惊的原则,以国家最高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此举无疑将撼动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礼法根基,其阻力可想而知。然而,此时的赵小满,已非当年那个需要凭借“神迹”或帝王一时支持才能行事的农家女。她身负旷世农功,威望如日中天,身后站着万千因新政而受益的女户,更有着皇帝出于帝国利益与个人功业考量而给予的深厚信任。孙巧儿亦不再是那个怯懦的侍女,她于户部历练多年,精通政务,手握大量实证,其谏言往往能切中要害,令人无法忽视。
她们没有贸然将完整的法典草案公之于众,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首先,由赵小满以其崇高的地位与影响力,在非正式的场合,向皇帝陛下阐述编纂《女户法典》对于彻底巩固农桑新政成果、挖掘帝国人口潜力、稳定地方秩序乃至彰显“天朝上国”文明气象的长远意义。皇帝沉吟许久,他看到了赵小满眼中那不容置疑的信念,也洞悉了这背后蕴含的、超越农业本身的巨大政治与社会价值,最终给予了默许的态度。
获得了最高层的默许后,具体而繁重的编纂工作,便落在了赵小满与孙巧儿的肩上。她们联合了程维景等一批思想开明、坚定支持新政的官员,组建了一个精干的法典起草小组。
起草的过程,是一场与数千年积习的无声较量。每一字,每一句,都需反复推敲,既要体现“平等”的核心精神,又要顾及现实推行的可能性,避免过于激进而引起整个官僚体系的剧烈反弹。
关于“承田”,条款不仅明确女子拥有与男子同等的田产继承、购买、转让权利,更细化了在田亩分配、用水权益、遇到灾荒减免赋税时,女户不得受到歧视的具体规定。
关于“纳税”,明确女户作为独立的纳税主体,其税赋标准、缴纳方式、稽查程序皆与男户等同,严禁地方巧立名目,额外摊派。
关于“入学”,这是孙巧儿极力推动的核心之一。法典草案明确规定,各地官立社学、义学,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女童入学;鼓励民间兴办女学;女子享有参与科举考试的权利。这一条,几乎是在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古训发起正面挑战。
关于“为官”,则明确规定,女子通过科举或荐举等正当途径入仕后,其升迁、考绩、待遇皆与男子官员同等,不得设置任何隐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