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去有风的地方(2 / 2)
为了逃离压抑的生活,她辞去工作前往云南大理,住进一家民宿。
在与当地村民的相处中,在慢节奏的生活里,逐渐走出伤痛,找回生活的勇气与意义。
信的最后。
陈默写道:“许红豆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她有脆弱,有迷茫,有无法释怀的伤痛,
却始终在努力与生活对抗,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我相信,这个角色需要的不是刻意去‘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与沉浸。
我关注您多年,您身上那种经过时光沉淀的宁静与强大。
那种不争不抢却自带力量的气质,恰好与许红豆的灵魂契合,只有您,能让这个角色真正鲜活起来。
这封信连同精心准备的剧本大纲、打磨成熟的前三集剧本。
还有详尽的项目策划书、云南勘景初拍的实景照片,一起送到了刘亦妃团队手中。
等待的日子格外煎熬。
陈默一边忙着组建剧组核心班底,一边亲自联系云南当地的文旅部门,敲定实景拍摄的相关事宜。
他坚持这部剧的主要场景必须在云南实景拍摄。
苍山洱海的壮阔、古镇小巷的烟火、田野间的生机,这些真实的风景是故事的一部分。
也是治愈感的重要来源,棚拍永远拍不出那种自然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
他还要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可无论再忙,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
他清楚地知道,刘亦妃是否点头接下这个角色,不仅决定了这部剧的基调,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五天后。
陈默正在办公室和编剧团队讨论剧本细节,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刘亦妃的经纪人。
他心里猛地一紧,立刻起身走到窗边接起电话,语气保持着克制的平静:“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经纪人客气而谨慎的声音:“陈总您好,我是刘亦妃的经纪人。
亦妃小姐已经仔细看完了您送过来的剧本、策划书还有那封信,她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也很认可许红豆这个角色。
希望能和您当面聊一聊,不知道您近期有没有时间?”
陈默的心瞬间落了下来,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涌上心头。
他连忙回应:“有时间,随时都可以,您定时间和地点就好。”
两人简单沟通后,将见面地点定在了一家远离商圈的安静茶馆。
挂了电话,陈默回到会议室,脸上难掩笑意。
对着一脸疑惑的编剧团队说道:“刘亦妃小姐愿意和我当面沟通,项目有希望了。”
众人瞬间欢呼起来,连日来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大半。
第二天下午。
陈默提前十分钟到达茶馆,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花茶静静等待。
没过多久,刘亦妃便如期而至。
她没有化妆,素净的脸庞透着自然的好气色,穿着一身浅灰色棉麻长裙。
搭配一双白色帆布鞋,长发简单挽起,气质沉静温婉,一如荧幕上那般脱俗,却少了几分镜头前的距离感,多了几分生活里的温润随和。
“陈导,你好。”刘亦妃走到桌前,微笑着伸出手打招呼,声音轻柔舒缓,让人莫名安心。
“刘小姐,你好,非常感谢你能来。”陈默连忙起身相迎。
伸手与她轻轻握了握,态度谦逊而真诚,“路上辛苦了,快坐。”
两人坐下后,服务员端来花茶,没有过多繁琐的寒暄,便直接切入了正题。
刘亦妃显然是仔细研读了剧本和策划书,提出的问题都精准切中核心:“陈导,我很喜欢许红豆这个角色,她的成长线很完整,从悲痛迷茫到逐渐释然,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都很真实。”
我想了解一下,你对许红豆前期的‘压抑’和后期的‘释然’,有没有更具体的表现构想?
比如她前期在都市的状态,和后期在云南的状态,除了外在的行为变化,内在的情绪传递该如何把握分寸?
陈默认真倾听着,拿起桌上的笔记本,
指着上面标注的内容耐心解释:“前期的压抑,我不希望用太多外放的情绪表达,比如痛哭、崩溃,更多是藏在细节里
比如工作时的麻木,独处时的失神,看到与挚友相关的东西时瞬间僵硬的神情。”
那种把悲痛憋在心里、强撑着坚强的状态,反而更能让人共情。
后期的释然,也不是突然的放下,而是循序渐进的。
可能是看到苍山洱海时不自觉的放松,可能是和村民聊天时发自内心的微笑,可能是做一件小事时专注的神情。
是从细微处慢慢找回生活的热情,那种自然的转变,才符合真实的心理状态。
刘亦妃轻轻点头。
又问道:“剧本里描绘的云南慢生活很动人,有很多日常的琐碎场景,
比如一起做饭、散步、聊天,这些场景很容易拍得平淡无聊
你打算如何把握这些场景的质感,让观众感受到治愈感而不是乏味?”
“靠真实和细节。”
陈默眼神坚定,语气笃定,“我会让摄影团队多拍特写镜头,
比如做饭时手上的食材、散步时脚下的石板路、聊天时脸上的细微表情。
再搭配自然的光线和舒缓的镜头节奏,把这些琐碎场景里的烟火气拍出来。”
比如一起做饭的场景,重点不是做饭的过程,
而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温暖,可能是递一把菜的动作,可能是一句随口的叮嘱,这些细节里的温度,就是治愈感的来源。
而且我会坚持实景拍摄,云南的风、云、阳光都是天然的滤镜,真实的风景能让这些日常场景更有感染力。
闻言。
刘亦妃点点头。
“我很久没看到这么不急不躁的剧本了。”
刘亦妃轻轻搅动着杯中的花茶,眼神清澈而真诚,
“现在很多剧都追求强情节、快节奏,恨不得每一集都有冲突点,可这部剧不一样,
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刻意制造的矛盾,只是在安安静静地描绘一种状态,一种心情。”
陈默看着她,眼神坦诚而真挚:“说实话,刘小姐,这个项目对我个人意义重大。
它不是我为了商业利益策划的项目,而是我在经历了一些情感伤痛和高压生活后,心里积压了太多情绪,迫切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想通过这部剧,和自己和解,也想告诉更多和我一样迷茫、疲惫的人,生活不只有快节奏的奔波,
还有慢下来的温柔,失去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和过去告别,找回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之所以坚定地邀请您,是因为我认为您能真正理解许红豆,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演’,
您站在那里,那种沉静的气质,那种经历过时光沉淀的从容与强大,就是许红豆本身。
刘亦妃安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回应。
她看着陈默眼底尚未完全褪去的疲惫,也看到了他谈到这部剧时眼里闪烁的光芒。
那是一种创作者独有的光芒,混合着内心的痛苦、对创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纯粹而热烈。
沉默了片刻。
她缓缓开口,声音依旧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确定:“陈导,这个角色我接了。”
陈默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快做出决定。
愣神过后,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和释然涌上心头,眼眶竟有些发热。
他用力点头,语气里满是感激:“真的?太好了!刘小姐,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信任这个项目,也信任我这个首次独立执导的导演。”
刘亦妃微微一笑,眼底满是真诚:“是剧本打动了我,也是你的诚意打动了我”
我很久没有遇到这样一个能让我发自内心共鸣的角色了,希望我们合作愉快,陈导。
“合作愉快!”
陈默郑重地点头,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彻底落地。
女主角确定的消息很快在团队内部传开,整个筹备组都备受鼓舞,如同给项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期间!
杨密也从助理口中隐约听到了陈默要独立执导电视剧的消息。
还知道女主角定了刘亦妃。她特意上网搜了相关信息。
看到《去有风的地方》的项目简介,看到那句“都市心灵治愈之旅”的标签,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