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老宅藏尸案:墙内骸骨的三十载沉冤(1 / 2)
1991年暮春,南州老城区拆迁改造正热火朝天,轰隆的机械声里,一处百年老宅的墙体突然坍塌,露出半截白骨,惊得施工队当场停工报警。
林砚带着苏晓、赵伟赶到时,老宅外围已拉上警戒带,围观村民议论纷纷,满脸惶恐。施工队长搓着手迎上来:“林队,刚拆到东墙,就从砖缝里掉出骨头,看着不像动物的,我们不敢动,立马报了警。”
林砚点头,戴上手套走进老宅。宅子破败不堪,屋顶早已塌陷,地面堆满碎砖与杂草,东墙坍塌处的砖缝间,散落着数块白骨,隐约能拼凑出人形轮廓,周围还嵌着几片褪色的布料碎片。
“苏晓,先勘查骸骨周边,提取残留织物和土壤样本。”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白骨形态,“骨骼完整度较高,初步判断为成年人,死亡时间应该很久了,具体得靠检测。”
苏晓铺开勘查垫,用镊子小心翼翼夹起白骨与织物碎片,逐一装入物证袋:“骸骨表面有轻微腐蚀痕迹,织物是棉麻材质,看纹路像是几十年前的粗布衣裳,得带回实验室做年代鉴定。”
赵伟则在外围走访,很快带回消息:“林队,附近老人说这宅子原主人姓陈,叫陈守义,三十年前突然失踪,家里人找了半年没音讯,后来就举家迁走了,宅子一直空着。”
“三十年前失踪?”林砚眼神一凝,“失踪时多大年纪?有没有仇家?”
“听老人说当年陈守义四十出头,是做布匹生意的,为人挺和善,没听说跟谁结过仇,就是失踪前几天,有人看到他跟一个陌生男人在宅子门口争执,具体吵什么不清楚。”赵伟补充道,手里攥着记满信息的笔记本。
现场勘查结束后,骸骨与物证被运回刑侦技术实验室。苏晓连夜检测,第二天一早就拿着报告找到林砚:“林队,骸骨确定为男性,年龄42岁左右,与陈守义失踪时年龄吻合;死亡原因是颅骨凹陷性骨折,系钝器击打所致;死亡时间约在1961年前后,正好是陈守义失踪的时间段。织物碎片是当时常见的粗布,上面残留少量血迹,虽已老化,但能确定是人类血迹。”
“这么说,骸骨大概率是陈守义,他不是失踪,是被人杀害后藏在了墙里。”林砚翻看陈守义的旧档案,档案里只有简单的失踪登记,没有更多线索,“三十年前的案子,线索肯定不好找,先从陈守义的家人和当年的邻居入手,看看能不能挖到有用的信息。”
赵伟很快联系上陈守义的儿子陈建军,如今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得知老宅挖出骸骨可能是父亲,连夜从外地赶回南州。见到林砚时,陈建军红着眼眶:“林警官,我爸当年突然不见了,我妈找得眼睛都快瞎了,没想到他竟然是被人杀了……你们一定要查出凶手!”
“你别激动,慢慢说,”林砚递过一杯水,“当年你父亲失踪前,有没有异常情况?比如生意上的纠纷,或者认识什么陌生朋友?”
陈建军喝了口水,平复情绪回忆道:“我爸当年做布匹生意,经常去邻市进货,失踪前一个月,他进了一批高档绸缎,回来后很高兴,说能赚不少钱。但没过几天,他就变得心事重重,晚上经常睡不着觉,问他怎么了,他只说没事。失踪前三天,我看到他跟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在家门口吵架,那男人我从没见过,语气很凶,好像在跟我爸要什么东西。”
“穿中山装的男人?有没有其他特征?比如身高、体型,或者说话口音?”林砚追问。
“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体型偏胖,说话带点北方口音,其他的我记不清了,当时我才十几岁,吓得躲在屋里没敢出来。”陈建军摇摇头,满脸遗憾。
林砚让赵伟调取当年邻市布匹市场的旧档案,排查与陈守义有生意往来的北方商户,自己则带着苏晓再次来到老城区,走访当年的老邻居。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当年是陈守义的邻居,记性还算清晰,说起陈守义,忍不住叹气:“守义是个好人,当年我家困难,他还经常接济我们。他失踪前,确实有个北方男人来找过他好几次,每次都关着门说话,声音挺大,像是在吵架。有一次我路过他家门口,听到‘绸缎’‘钱’‘灭口’这些词,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想,肯定是那男人害了他。”
“您还记得那男人有没有说过自己的名字,或者在哪做生意吗?”苏晓问道。
老奶奶想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好像叫什么‘强子’,具体名字不知道,听守义跟别人提过,说那男人是邻市布匹市场的,专门倒腾高档布料,为人不地道,喜欢坑蒙拐骗。”
结合陈建军和老奶奶的证词,林砚锁定排查方向:1961年前后,邻市布匹市场名叫“强子”、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体型偏胖的北方商户。赵伟翻阅旧档案,发现当年邻市布匹市场确实有个叫张强的商户,北方人,体型特征与描述吻合,且在陈守义失踪后不久,突然关闭店铺离开了邻市,下落不明。
“林队,张强的档案里有一张老照片,还有他当年的住址,不过已经过去三十年,大概率没人住了。”赵伟拿着档案走进办公室,照片上的张强穿着中山装,体型偏胖,眼神透着几分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