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49章 龙吟四海 暗潮新生

第149章 龙吟四海 暗潮新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现。不同批次的铁料,强度略有差异;不同工匠铆接的部件,尺寸存在微小公差。这些在小型船只或木船上可以忽略不计的差异,在追求极致性能和大规模生产的铁甲舰上,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

这一问题,促使格物院和工部开始认真思考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标准化”。吴昶召集相关人员,提出了制定《舰船营造则例》的构想,试图对铁料成分、构件尺寸、加工工艺、检验标准等进行统一规定。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格物院改进的测量工具,建立最初的质量检验流程。尽管阻力重重,老匠人习惯凭经验,认为“则例”束缚手脚,但“标准化”的萌芽,已然在这艘凝聚了帝国最高技术成就的巨舰建造过程中破土而出,它预示着工业化生产模式的黎明。

定北城,已然成为北疆无可争议的中心。随着《北疆暂行管理条例》的试行和“议政会”机制的运行,一种超越民族隔阂的秩序正在逐渐形成。麴义的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基础建设——驿路。

他以定北城为枢纽,开始系统性地规划和修筑通往各主要归附部落聚居地、重要矿点、边境哨所以及新建的“西陲驿”的道路。这些道路虽多为夯土路面,但力求平坦、宽阔,能够通行马车和骑兵。沿途设立驿站,提供换马、食宿和基本的安全保障。一条条驿路如同血脉,将帝国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北疆的各个角落,加强了联系,促进了物资流通,也使得政令和军情的传递更加迅捷。

更有意义的变化发生在民间。随着屯田的扩大、边市的繁荣以及驿路的畅通,来自中原的移民与归附的蒙古、布里亚特等部族交往日益密切。通婚变得更加普遍,在定北城及其周边,出现了大量汉名与部落名并用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官学中一同接受教育。一种新的群体认同正在模糊的民族边界上孕育而生——他们或许仍记得自己来自山西或科尔沁,但他们更认同自己是“靖朝子民”,是生活在“北疆”这片土地上的人,甚至开始出现了“靖北人”的模糊自称。这种基于共同生活和帝国认同的身份建构,比任何武力征服都更能巩固疆域。麴义乐见其成,甚至有意识地在“议政会”和官署任用这些“靖北人”,加速这一融合进程。

楚骁审阅着四方奏报,心中勾勒着帝国的新图景。

西洋的贸易网络在扩张,带来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思想的冲击;朝堂上“睿”与“贤”的竞合,虽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帝国的动态平衡;格物院在突破技术壁垒的同时,也开始触碰现代工业管理的门槛;北疆的融合与建设,正稳步将广阔的边疆转化为帝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的决策,愈发注重引导与调和:

对西洋,他批示赵启明:“贸易网络可拓展,然需以稳为主。于《西洋风物志》所见,夷夏之防,需有新思。可鼓励学者探究其政教源流,以资借鉴。”

对朝堂,他分别勉励楚琙与楚琰:“琙儿锐意,需知过刚易折;琰儿持重,亦当知时不我待。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对格物院,他高度肯定了“标准化”的探索,谕令工部全力支持《舰船营造则例》的制定,并暗示可逐步推广至其他官营工坊。

对北疆,他嘉许了驿路建设和融合趋势,提醒麴义:“融合非一日之功,需秉持仁政,化解隔阂。‘靖北人’之认同,尤为可贵,当善加引导。”

帝国的巨龙,在内部力量的重新整合与外部视野的不断开阔中,焕发着新的生机。楚骁深知,平衡是暂时的,挑战是永恒的。但他相信,只要这架精心调整的帝国机器能够有效运转,只要“力”与“本”能够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掣肘,靖朝必将能在这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更加辉煌的篇章。龙吟已响彻四海,而更加精彩的传奇,正在未来的迷雾中,等待着被书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