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50章 帝国的十字路口

第150章 帝国的十字路口(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更棘手的是,格物院的博士们发现,他们似乎触碰到了知识的边界。他们能凭经验改进器械,却无法从根本上理解“猛火油”为何如此狂暴,燃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精确控制其能量释放。一位年轻博士在笔记中沮丧地写道:“吾等犹如盲人铸剑,虽偶得利器,然不知其理,终难驾驭,恐反伤己身。”

吴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将目光从实用的“器”与“术”,投向了更为基础的“理”。他召集院中所有学士,不再仅仅讨论具体的技术难题,而是开始探讨一些看似“无用”的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力的传递有何规律?他甚至请求“睿亲王”楚琙,设法从西洋搜集一些关于数学、几何、乃至他们称之为“自然哲学”的书籍。

“格物致知,”吴昶对困惑的同僚们解释道,“若只重‘格物’而不求‘致知’,终是空中楼阁。吾等需知‘其所以然’,方能真正驾驭这雷霆之力。” 这标志着靖朝的科技发展,在经历了惊艳的实践突破后,开始呼唤基础理论的支撑,否则将可能永远被困在经验主义的囚笼之中,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定北城,麴义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一座城池的治理。站在新绘制完成的北海周边区域详图上,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在他心中形成——“北海屯城链”。

他以定北城为起点,计划沿着北海沿岸、色楞格河等主要水系,选择地势险要、水土丰美之处,再建立数座规模稍小的“屯城”。这些屯城既是军事堡垒,也是移民据点、贸易站和行政管理节点,它们将如同锁链般,将整个北海区域牢牢掌控在靖朝手中,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向西、向北辐射影响力。首座卫星屯城“怀远堡”的选址勘探工作,已经启动。

与此同时,一种独特的学问也在北疆的实践中悄然萌芽。一些长期跟随麴义的文官幕僚,在处理繁复的民族事务、规划屯田、管理边市、推行《北疆暂行管理条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对边疆地区特殊性的深刻认知。他们开始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加以总结,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地治理新拓疆土,如何处理与周边部族的关系,如何促进边疆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这些零散的思考和记录,虽未成体系,却已具备了“边疆治理学”或“民族政策”的雏形。一门源于实践、旨在解决帝国现实扩张难题的“实学”,正在帝国最需要它的地方破土而出。

楚骁的书房中,四方的奏报勾勒出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阻力交织的复杂图景。西洋的文化冲突、朝堂的预算人才之争、格物院的理论瓶颈、北疆的宏大规划……无不考验着他的智慧。

他意识到,先前设定的“睿贤分工”平衡术,已接近其效能极限。当开拓的雄心与守成的谨慎在具体资源上产生直接冲突时,简单的分工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他进行更高层面的仲裁与引导。

他做出了系列更具主动性的布局:

对西洋,他肯定赵启明处理文化冲突的方式,并谕令礼部会同翰林院,开始研究起草一份指导性的《抚夷宽仁谕》,试图为海外官员处理类似事务提供原则框架。

对朝堂之争,他并未直接裁决预算,而是下旨成立一个由“睿”、“贤”二王共同主持,户部、兵部、工部、吏部主官参与的“国用稽核与规划联席会议”,要求他们必须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的预算分配方案。这既是逼迫他们学习妥协,也是将矛盾控制在可控的制度框架内。

对格物院,他大力支持吴昶探究“理”的方向,批准其搜集西学书籍的请求,并示意可尝试招揽一些对“自然哲学”有兴趣的落魄文人或异士,无论其出身。

对北疆,他批准了“北海屯城链”的构想,并要求麴义将那些关于边疆治理的零散记录系统整理,呈送京师,暗示将来或可设馆修纂《北疆经略志》。

帝国的十字路口,迷雾重重。楚骁不再满足于被动地维持平衡,他开始主动布局,试图引导这股庞大的帝国力量,在应对内外挑战的同时,能够孕育出新的制度、新的学问和新的文明活力,为穿越眼前的重重迷雾,积蓄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动力。前方的道路依然未知,但掌舵者的意志,将决定这艘巨轮是驶向新的辉煌,还是陷入内耗的漩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