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民心所向(1 / 2)
龙渊阁的银钱和物资如同甘霖,而船厂建设的消息则像春雷,瞬间传遍了饱受倭患蹂躏的台州各地。对于许多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沿海百姓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宏大工程,而是触手可及的救命稻草,是黑暗生活中透进来的一束光。
台州城门口,以及下辖几个较大集镇的空地上,新搭起的简易凉棚下,“大夏皇家台州造船厂招工处”的牌子格外醒目。棚子前,早已排起了蜿蜒曲折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头。队伍里有面色黝黑、手脚粗大的渔民,有满脸风霜、指甲缝里嵌着泥土的农民,还有一些虽然瘦弱但眼神坚毅的妇人,甚至半大的小子也挤在人群中,翘首以盼。
负责登记的两个小吏忙得脚不沾地,嗓子都快喊哑了:“排队!都排好队!说了多少遍了,不许插队!姓名,籍贯,原先是做什么的?有力气没手艺的站右边!会木工、泥瓦、打铁的,哪怕只是会修修补补的,站左边!妇人去旁边那个棚子登记,有缝补、做饭的活儿!”
一个黑瘦如铁、肋骨根根可见的汉子挤到前面,激动地挥舞着胳膊:“官爷!俺叫赵铁柱!没啥别的本事,就是力气大!能扛能挖,一天吃一顿……不,半天不吃都行!只要管饭,让俺干啥都行!”
旁边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渔民,拘谨地搓着满是裂口的手,怯生生地问:“官……官爷,老汉打了一辈子鱼,会看水流风向,也会摆弄船橹,修补渔网更是不在话下……船厂……能用得上老汉这点微末本事不?”
负责登记的小吏抬头看了他一眼,按照上头下发的规定,大声宣布,既是回答老者,也是告诉所有人:“都听清楚了!萧国公爷有令!招募船厂工役,管一日两餐,干的好的,中午加个杂粮馍馍!每日基础工钱十文,做满一个月,按时结算,绝不拖欠!若是有特殊手艺,经过考核,工钱翻倍,甚至更多!表现特别好的,等船厂建成了,有机会转为正式工匠,拿月钱,享待遇!”
这话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管两顿饭!还有工钱!”
“十文钱!天爷,能买好些粗粮,娃儿们不用饿肚子了!”
“听见没?干得好还能当正式工匠!那是吃皇粮了吧?”
“萧国公活菩萨啊!快,快排队!”
葫芦口船厂工地,已然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号子声震天响,“嘿哟嘿哟”的节奏中,巨大的原木被众人合力抬起;伐木的斧凿声铿锵有力;夯实地基的夯土声沉闷而扎实;还有工匠们指导工作的吆喝声……各种声音交织,谱写了一曲充满原始生命力与希望的劳动交响乐。
沙棘堡来的工匠们无疑是技术核心,他们负责指导关键部位的施工,比如测量划线、指导搭建简易龙门架、处理关键木料等。而绝大部分的体力活——挖土方、抬木材、夯地基、运输材料,则由新招募的本地百姓承担。他们虽然大多面黄肌瘦,有些人甚至走路都打晃,但此刻,为了那实实在在的两顿饭和能养活家人的工钱,也为了那“正式工匠”的渺茫希望,一个个都咬紧牙关,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老王!这边!这根梁要架正咯!”
“李婶子!你们几个娘子军,把那片地基再夯一遍,对,使劲!国公爷说了,地基不牢,船厂得飘!”
工地上甚至自发形成了简单的竞赛氛围。负责不同区域的工头们,会根据沙棘堡工匠制定的简单标准,评选出“每日高效小组”,奖励嘛,就是每人多分一条小咸鱼,或者一碗油花明显多些的菜汤。可别小看这点奖励,在这物资匮乏的时候,足以让所有人眼红,干起活来更加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