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264章 建设兵团的威力

第264章 建设兵团的威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华国的中央正规军是一百万。

海外有三支妈祖军,分别是印度洋舰队(三万人),大西洋舰队(两点五万人)和东太平洋舰队(四点五万人,他们在战争阶段扩大了规模),共有军人十万人。

也就是说,整个中华国可以随时调动进行军事战争的总人数为一百一十万人。

但还有一百万的隐形军团藏在水下,他们也穿军装,也每月进行军事训练,但却不是职业军人,更像是工人,他们就是中华建设兵团。

如果正规军里面分为两线,参与战争的一线军人被称为“战兵”,守卫大陆的被称为“卫戍兵”,那建设兵团其实算是三线部队。

这些建设兵团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部分是屯垦戍边与维稳,他们以部队转业官兵为骨干,在边境一线开垦造田、兴修水利、建设团场与城镇,同时组织民兵常态化巡边护边,承担“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的平战结合任务。

这部分军人大约有二十万人,现在主要驻扎在西域和西伯利亚,这是每两千人一座军事化堡垒,共一百座集农业和矿场开发的军事化小城镇。

他们是国家在边境的落子,他们就是围棋里面的“金角”,这些“金角”,恭维大国的边疆“银边”。

第二部分属于农业建设兵团,他们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大规模开荒造田、改良盐碱地、建设灌排体系,发展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与特色林果业,推动农业蒸汽机械化与现代化。

他们的职责非常特殊,那就是以两年为限,开发大量荒地,然后转交国家进行新的分配。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分给退伍老兵的家庭,一个五口之家能够分配到五十亩的土地和十亩的山林。

这些部队共有二十万人,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和长江沿线为开垦的荒地和沼泽地区。

第三部分也是二十万人,他们从事工业、交通与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工农兵学商”并举的体制下,兴办钢铁、纺织、建材等工业企业,修建公路、铁路、桥梁、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奠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

你可以理解为铁道兵,公路兵和工业园区建设兵,三为一体的兵种。

今天他们有三个任务:第一全面建设东海城工业体和天津北京工业联合体,第二修建从广州府直达北京的铁路,第三修建从瑷珲直达伊犁将军府(今天的阿拉木图)。

最后还有四十万建设兵团,被称为“农村建设兵团”,他们的职责是打通中华的毛细血管。

他们分布于大陆,加里曼丹岛和澳洲,沿着所有沿海和沿河的大城市,开始向外修建连接各个村落的道路,要求是两辆马车可以并行通过。

同时,道路每修建到一个村落,他们要负责重新修建和维护农业灌溉系统,要保证每一片农田都有水渠和水井。

其中这些建设兵团里的卫生队,要在当地培养医疗人才,教人们草药和现代药物的知识,要保证每个村落都至少有一名半职业医生。

并在各个村落成立民兵联防队,每百人装备十支步枪,教导他们基础的作战技巧,主要是帮助村落对抗土匪武装和山间野兽的伤害。

建设兵团的服役期为五年,十六岁可以入伍,军队负责教导识字,支付薪水和包吃包住,同时学习军事和基础建设技能。

这就意味着,每五年会有一批二十一岁的青年会回到故乡,他们识字,会计算,会一些基础建设的知识,知道如何班组化管理,见过成千上万人一起劳作的宏大建设 场景。

这些士兵五年里往往都从事一个工作,要么修建铁路,要么专门挖井,要么开荒,要么修建房屋,要么建造厂房。

五年从事一个工种,让他们能成为熟练的工人,知道每一个工作需要如何配合。

当年轻人参加建设兵团时,是百川入海;

可这些年轻人回到农村和乡镇,又像是大海的水分蒸发成为云朵,云朵带着雨水回到祖国各地,滋润万物。

从不同部队回来的人带来不同的知识,在当地汇聚起来,就是当地农业和小工业生根发芽的种子。

人与人,个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

但一群有见识的人汇聚到一起,那就完全不同了。

一群见过蒸汽机抽水,讲过蒸汽机架设铁轨,见过蒸汽机耕耘万亩良田,见过蒸汽机锻造钢铁,见过蒸汽机压制金属器件的一群人,回到全是手工劳作的故乡,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你见过拖拉机开荒,你会再也无法忍受,用锄头去刨树根;你见过蒸汽机压路,你会再也难以忍受几十人抬木桩喊号子;你见过蒸汽机给农田抽水,你会看不得旱季,无数人下到河边挑水或者老式水车的慢效率。

于是一群十里八乡的青年退伍兵会聚集起来凑份子钱,开始向政府贷款购买各种机械,从整个国家最底层改造工农业。

虽然很多小孩已经开始上学,可这些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需要漫长的十二年。

而且,就算学习结束,还需要工作几年才知道各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所以,真正托举起整个国家开始工业化的第一批人,不是学生,而是建设兵团的退伍军人。

同样,一百万战兵和卫戍部队,如果五年服役结束,也有两个选择:

第一,退伍,领一笔退伍金回老家。

第二,转入建设兵团,军阶升一级,参与地方建设,再工作五年。

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正规军都会选择去建设兵团工作,军阶升一级,五年后再次退伍能领到钱远比种田多得多。

李海潮这么做,有两个意图。

首先,退伍战兵回到建设兵团,带着铁血之气,可以加强建设兵团的血性;

其次,退伍老兵参与工程建设,会对整个工业体系和基础建设体系也有一个理解,回去以后能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中来,而不会脱节。

最最重要的是,建设兵团会在整个庞大的国家内部流动,他们有可能去澳洲建设矿场,也有可能在西域建设铁路。

他们会走遍浩大的中华,在心里对中华到底有多么广阔有一个基本认知,这个认知会传达到农村,到每一个家庭。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一旦认定某一片土地属于祖宗,那就世世代代会记住它,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必须统一!

1823年1月底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100万建设兵团的人数扩编到110万,以后每年扩编10万,直到150万人为止。

最新的十万建设兵团将投入对古老运河的改造,配合大型蒸汽设备,政府要重新整理和疏通整个京杭大运河。

整个运河修建计划的第一步是“通”,第二步是“拓”,第三步是“运河周边综合农田水利再造”。

这是李海潮的两条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路线,第一条来自基础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妈祖学院;第二条线就是建设兵团和正规军的退伍军人。

以后,每一年军队会向国家释放两百三十万经过训练军人,他们都是有基础认知的军地两用人才。

十年就是两千三百万,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必然在未来发挥巨大的能量。

这个建议来自牛野,他知道他的时间线里,中国的工业化有很大一部分人才来自军队,所以他在刻意推动。

而李海潮等人都认为这买卖合算,请人建设也要花钱,而且满清留给他们的并没有真正的大型企业。既然,都要从头来,那不如自己培养,用军事化管理来强力推进。

在这个时代,由国家投资,聚集上百万人在一个国家开始底层基础建设,是极其超前的认知。

光铁路建设,在蒸汽铺轨机,钢筋混凝土和大量开山炸药辅助下,1822年就会有一千公里的落地开通。

这样大规模国家基础建设,巨大的人力投入,巨大的产能投入,带动了各地企业的快速扩张。

在1822年迎来的经济扩张的狂潮,到处都在招聘工人,到处都在扩建厂房。

如果说以前,中华国在重点建设几个核心工业城市,广州府,坤甸港,铁矿港,东海,长安,天津和海参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