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90章 布庄开业

第90章 布庄开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夜,布庄灯火未熄。

纺车声自申时响至子时,连绵不绝。五十名织妇分三班轮作,每班十六人,另留两人巡查机轴。李瑶亲授《织布九条》:幅宽三尺,误差不过一寸;每匹长四丈,缺一尺补工半日;经纬密度以“一寸九线”为基准,少一线即为不合格。

一名织妇因布面松垮被退返工,低头不语。李瑶走至其旁,取过织机,亲手调试双簧片压线力度,道:“手要稳,脚要慢,呼吸匀。你不是为我织,是为你儿有暖衣穿。”

妇人抬头,眼中有光,重上机台。

苏婉巡视至照护角,见一幼童啼哭不止。她蹲下,从怀中取出一小块棉布,叠成方巾,轻覆其身。孩子触到柔软布面,哭声渐止。女学员低声道:“这孩子母亲昨夜才入庄,今早送来,怕是思儿。”

苏婉点头:“明日加一勺米,煮稠些。”

李震于账房清点首日营收。售出三百尺,收入三千文;换回旧麻衣八十二件,折四百一十文;支出工钱五百文,铺面修缮耗二百文,余二千七百九十文。赵德执册核算后道:“若按此速,三月内难盈。”

“宁亏三年,不伤民心。”李震提笔,在账册首页写下:“惠民布庄,非商非利,惟民惟本。”

次日清晨,城西老农携孙而来。孩子穿着棉童装,脸上冻疮已愈。老农从怀中掏出一包棉籽,双手奉上:“我翻了屋后半亩荒地,全种了棉。收成后,纱归布庄,布换米。”

李瑶接过棉籽,未称谢,只道:“明日送纺车来,教你媳织。”

又有十户陆续前来,愿以地换种。李瑶命人登记,每户发五十粒种,附纸条一张,上写三行:

“线要匀,脚要慢,心要静。”

午后,两名织妇争执于院中。一人指另一人所织布匹厚薄不均,称其偷工。李瑶闻声赶来,取尺量之,确差半寸。她未责,只命二人同机共织一匹,从头做起。

“织布如治事,容不得半分虚。”她说,“布不平,人不信;人不信,庄不立。”

二人低头,重上机台。

申时将至,照护角孩童已聚十余。一名女学员抱起哭闹小儿,轻拍其背。锅中米粥翻滚,香气溢出。织妇们陆续下工,领回孩子,有人从布袋中取出新织棉布,给孩子围上。

李震巡视至后院,见李瑶正伏案书写。她面前摊着一张新纸,标题为《织户工约》。第一条写:“凡入庄织妇,每日工时六刻,可携幼子入照护角,庄供半膳。”第二条:“工钱按尺计酬,月终结算,不得由夫家代领。”

他未打扰,只立于门侧,看她一笔一划写完最后一条:“布庄所出,皆标‘福布’之名,以记民心所托。”

李瑶搁笔,抬头见他,问:“可改?”

“不必。”李震道,“福布之名,实至名归。”

入夜,布庄前院仍亮着灯。王二清点今日收棉纱二十斤,织成布四百尺。李瑶将新布一匹挂于墙上,供明日售卖。她退后一步,看那布面在灯光下泛着柔白光泽,右下角虽无暗纹,但每一线皆出自百姓之手,每一寸皆含劳力之价。

苏婉走进来,手中捧着一碗温粥:“喝些再歇。”

李瑶摇头:“等最后一班下工。”

话音未落,院外忽传来脚步声。一名织妇匆匆跑入,脸色发白,手中紧攥一匹布。

“姑娘!出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