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医馆扩展,苏婉的远大规划(2 / 2)
李震缓缓开口:“新政不讲虚名,只问实效。谁阻医馆,便是视百姓性命如草芥。这话我不止说一遍。”
众人低头不语。
赵德趁机提议:“不如将‘医馆覆盖率’纳入考绩。三年内,州辖各县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分馆,未达标者降衔一级。”
有人还想争辩,却被同僚拉住衣袖。最终,五州代表皆在协议书上签字画押。
送走官员后,苏婉回到医馆,取出一幅未完成的长图。
“这是我画的《九州医脉图》。”她对李瑶说,“你看,沿南北驿道与江河水系布点,形成急救通道。一旦发生疫情或灾伤,消息可一日传三州,药械两日可达。”
李瑶凝神细看:“但眼下资源只能撑三十州……”
“所以要分阶段。”苏婉手指划过地图,“第一年贯通主干道沿线,第二年向支路延伸,第三年覆盖偏远村落。我还想设‘流动医车’,由中心馆派出,定期巡诊无医村。”
“车上配什么?”
“常备药、简易器械、记录簿。每到一村,登记病患、发放预防药、培训助役。回来后再统一对账补给。”
李瑶思索片刻:“若真能推行,五年内可让半数百姓享医政之利。”
“不止。”苏婉目光坚定,“我要启动‘百名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从寒门子弟里选聪慧少年,由我亲自授课,教现代医学基础,再结合本地病症实践。五年成才,十年扎根。”
李瑶轻叹:“母亲想得远。”
“不是我想得远。”苏婉摇头,“是见过太多本可救活的人,死在缺医少药的路上。从前在医院,一台手术救一人;现在建体系,能救千万人。”
当晚,李震亲自送来批好的奏章。
“十个试点医馆的经费已拨。”他将文书放在桌上,“工匠明日就开始动工。”
苏婉正在灯下修改医师培训手册,闻言抬头:“辛苦你了。”
“该说辛苦的是你。”李震看着墙上那幅《九州医脉图》,久久未语,最后只道:“好好画下去。”
他离开后,苏婉继续伏案工作。窗外细雨悄落,檐下水珠滴答不断。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重新铺开一张素纸,在顶端郑重写下“大晟医政总署”六个字。这是她为未来中央医政机构起的名字。识字、通基础病理、掌握消毒流程”时,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每年由州馆组织集训,不合格者淘汰。
李瑶遣人送来热汤,见她仍在忙碌,劝道:“明日再写也不迟。”
“有些事拖不得。”苏婉捧着碗暖手,“今天签了协议,明天就有人等着看我们能不能兑现。只要第一个医馆建成,百姓看见真大夫坐诊,信任才能真正立起来。”
子时过后,赵德来辞行。
“我明早就启程去楚南。”他说,“争取一个月内把两州的分馆定下来。”
苏婉递给他一份名单:“这里有十二位经过培训的医师,可先行派驻。另外,带上这份《诊疗操作规范》,务必让所有郎中统一用药流程。”
赵德接过,慎重收入行囊。
四下安静下来,医馆只剩她一人。烛火微微晃动,映着墙上那幅《九州医脉图》。她的手指沿着主干道缓缓移动,仿佛能看见一辆辆医车穿行于山野之间,停在炊烟袅袅的村口,打开车门,放下药箱,有人走上前,伸出手腕,露出信赖的眼神。
她拿起笔,准备标注下一个拟建点。
墨汁刚触纸面,笔尖忽然一滑,在“云州”二字旁拉出一道细长的痕迹。
她怔了一下,随即轻轻吹干墨迹,继续写下“首设分馆,优先配备产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