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战场,不在我们脚下”(1 / 2)
就在“奇点”内部为芯片突围绞尽脑汁,为数字生命的诡异进展而惊疑不定之时,外部的压力以另一种更隐蔽、更全球化的方式显现出来。
GDESA及其盟友,在意识到单纯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围剿无法迅速压垮“奇点”后,开始将战火引向更基础的层面——全球技术标准体系。
多个由西方国家和巨头企业主导的国际标准组织旗下,关于下一代通信、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乃至物联网接口的技术委员会中,突然涌现出大量针对“奇点”技术路线的质疑和反对声音。
近日,一份备受瞩目的报告引起了业界的轩然大波。这份报告竟然出自一个神秘的“独立智库”之手,并得到了 GDESA 的慷慨资助!一时间,该报告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迅速传遍整个行业。
据悉,报告中明确指出,“奇点”所采用的“烛龙”架构以及“混沌”系统,因其独特而复杂的设计理念,使得这两种技术显得异常“不透明”。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尚未有确凿证据,但这种“不透明”背后似乎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所谓的“内置后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此一来,这样的设计显然违背了当今科技领域倡导的“开放、透明、可信”等基本原则。因此,报告强烈呼吁应将“奇点”彻底剔除出相关国际标准之列。
就在此时,那些与“奇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们也按捺不住了。其中一部分企业与“奇点”之间本就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部分则或多或少受到了 GDESA 的影响。于是乎,在各类标准会议上,这些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系统性地递交一系列以自家技术为核心的提案,企图从源头上扼杀“奇点”于摇篮之中,让它永远处于边缘地位。凭借着多年来积极投身标准制定工作所积攒下来的深厚人脉资源以及强大的话语权优势,它们毫不留情地对“奇点”及其 OCA 盟友精心打造的技术方案展开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击,想方设法给对方制造各种麻烦,甚至故意拖延时间,以期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不再是产品市场的竞争,而是关于未来游戏规则的争夺。一旦在标准层面被排除,意味着“奇点”的技术即使再先进,也难以融入全球主流生态,其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天然的壁垒。
“奇点”负责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团队,在参加了数次这样的国际会议后,带着一肚子憋屈和愤怒回到了公司。
“他们根本不和我们进行技术辩论!他们就是用程序、用话语权来打压我们!”一位年轻的标准工程师愤懑地向林小一汇报,“我们提交的关于‘空间蜂群’协议接口的提案,被以‘安全性待评估’、‘与现有体系兼容性不足’等模糊理由,无限期搁置审议。而对手提出的、性能明显落后的方案,却因为‘符合传统’而快速推进!”
另一位资深专家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这是地缘政治在技术标准领域的延伸。他们想把我们锁死在中国市场内,不让我们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
林小一听着汇报,眼神冰冷。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当“奇点”的技术开始真正威胁到现有格局时,对方必然会利用一切优势,包括把持多年的国际规则制定权,来进行阻击。
他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掠过那些标注着各种国际标准组织总部所在地的城市——日内瓦、巴黎、纽约……
“他们以为,战场还在传统的会议桌上,还在他们熟悉的投票规则里。”林小一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