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441章 灶火温粥,双影凝霜

第441章 灶火温粥,双影凝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做过你穿的虎头鞋。”母亲的眼睛亮了,“你刚出生那阵,我用这纺车纺的线,你爹纳的鞋底,鞋面上的老虎头是我绣的,针脚密得能数清。”她往晚晴手里塞了块糕,“快吃,你小时候总抢这糕吃,被你娘追着打。”

晚晴的眼圈红了,往母亲碗里舀了勺粥:“婶,这粥熬得真稠,跟叔熬的一个味。”她的儿子小念已经上了大学,放假总爱来听母亲讲过去的事,说“太奶奶的故事比课本还生动”。

父亲的旧棉袄搭在椅背上,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把棉花的碎屑照得清清楚楚。母亲忽然站起身,说“该给你爹翻翻身了”,就往里屋走——里屋的炕上,叠着两床厚棉被,母亲总说“你爹怕冷,得盖两床”。

林骁赶紧扶住她,里屋的墙上挂着父母的合影,是三十年前拍的,父亲穿着的确良衬衫,母亲梳着两条长辫,站在老屋门口,笑得露出牙。“娘,爹在照片里呢,您看。”林骁指着照片说。

母亲盯着照片看了半晌,忽然说:“他瘦了,是不是在那边没吃好?”她伸手想去摸照片里父亲的脸,指尖在玻璃上划了道痕,“我得给他多做两双棉鞋,那边冬天比咱这儿冷。”

林骁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舔着锅底,把粥熬得“咕嘟咕嘟”响,像在应和母亲的话。他忽然明白,母亲说的“修”,从来不是修纺车、补棉袄,而是用这些带着父亲气息的旧物,把阴阳两隔的日子,修得像还能互相惦记着——他冷了,她就做棉鞋;他饿了,她就熬粥;他想她了,她就对着照片说说话。

午后,雪又下了起来,像要把整个村子都埋进雪里。母亲说想去院门口看看那棵老榆树,父亲年轻时总在树下劈柴,说“榆木硬,劈出来的柴耐烧”。林骁扶着她往外走,雪没到脚踝,两人的脚印在雪地里并排着,深一脚浅一脚,像两只互相搀扶的老鸟。

“你看那树桩,是你爹前年锯的,说‘留着当板凳,夏天能乘凉’。”母亲指着墙角的树桩,上面落满了雪,像个白馒头,“他还说,等开春在旁边种棵香椿,说你爱吃香椿炒鸡蛋。”

“开春我就种。”林骁握紧母亲的手,她的手凉得像冰,却攥得很紧。

父亲的斧头靠在树桩旁,斧刃锈得发钝,木柄上缠着圈麻绳,是母亲怕父亲握不住缠的。母亲拿起斧头,用布巾擦了擦刃:“你爹劈柴总爱哼《东方红》,跑调跑得厉害,我总笑他,他还不服气,说‘我这是干活的号子’。”

雪落在母亲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糖霜。她忽然笑了,指着远处的雪坡说:“你看,你爹在那边呢,正扛着柴往回走,还回头朝我笑呢。”

林骁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雪坡上只有被风吹起的雪粒,像群白色的蝴蝶。“娘,咱回家吧,爹在家等着喝山楂酱呢。”他扶着母亲往回走,她的脚步忽然轻快了些,嘴里哼着跑调的《东方红》,像在应和着谁。

回到家时,山楂酱已经熬好了,盛在父亲的粗瓷碗里,红得发亮。母亲坐在灶前,用小勺舀了点,放在嘴边吹了吹,说“给你爹尝尝,甜不甜”,然后往碗里添了勺粥,说“就着粥吃,不腻”。

林骁望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忽然觉得这老屋像个巨大的针线笸箩,母亲就是那根不会断的线,把父亲留下的痕迹,一针一线地缝进日子里——旧棉袄的破洞,老纺车的裂缝,还有他鬓角的白发,都被缝成了温暖的模样。

而所谓“一起走”,从来不是指脚步的同行,而是指那些刻在骨子里的p牵挂,会像这灶火一样,哪怕烧了一辈子,也依然能在寒夜里,为彼此亮着最后一点光,照着剩下的路,慢慢走,不孤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