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伯高记穴(2 / 2)
伯高刻完“期门”二字,忽然发现木牌上的穴位已积了二十多块,有治头痛的“百会”,有治腹痛的“足三里”,还有治心悸的“膻中”。他把木牌按从头到足的顺序排开,忽然皱眉:“轩辕,你看‘内关’和‘外关’,一在腕内侧,一在腕外侧,功效却不同,这是为何?”
“就像河有两岸,左为阴,右为阳。”轩辕捡起两根枯枝,在地上画了条横线,“内侧属阴,主里证,如心痛、呕吐;外侧属阳,主表证,如发热、头痛。”他拿起“内关”的木牌,“前日那个坐船晕吐的少年,就是按此穴止住的。”
正说着,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西边部落的人抬来个昏迷的壮汉,说是被毒蛇咬伤了脚踝。轩辕俯身查看,伤口处红肿发黑,壮汉气息微弱。他立刻让人取来半边莲捣汁,又在脚踝上方两寸处按压,找到一个凹陷点:“伯高,记此处,名‘解溪’,刺之可排毒,缓蛇毒上行。”
石针刺入的瞬间,壮汉忽然哼了一声,黑血顺着针眼流出少许。伯高手忙脚乱地刻着木牌,耳中听着轩辕的嘱咐:“此穴还治足肿、头痛,与‘足三里’相配,能调脾胃。”他忽然觉得手中的木牌有了分量,这哪里是木头,分明是一条条救命的路。
午后的阳光透过松枝洒下来,落在排得整整齐齐的木牌上。伯高忽然发现,有几块木牌的功效描述似乎矛盾——比如“涌泉”穴,上次治小儿惊风时说它能安神,前日治脚气又说它能泄湿。他捧着木牌去找轩辕,语气里带着不安:“是不是我记错了?”
轩辕接过木牌,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刻字,忽然笑了:“这正是穴位的妙处。”他拉着伯高走到河边,指着河水,“你看这水,既能解渴,也能灭火,全看如何用。‘涌泉’属肾经,肾水既能安神,也能泄浊,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让伯高在木牌后补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随证而变。”
伯高恍然大悟,低头看木牌上的“涌泉”二字,忽然觉得那两个字像是活了过来,在他眼前化作一股清泉,既能滋润干涸的土地,也能冲刷淤积的污泥。他蹲下身,把所有木牌重新排列,这次不仅按部位,还按阴阳、表里分类,忽然发现它们竟像天上的星斗,隐隐连成了片。
“轩辕,你看!”他指着排列好的木牌,“它们好像……在跟着经络走!”
轩辕望去,只见青桐木牌沿着石壁上的经络线排开,从头顶的“百会”到足底的“涌泉”,真如星点沿天河分布。他拾起一块木牌,阳光照在上面,刻字的凹槽里还残留着些许木屑。“伯高,”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郑重,“这些木牌,将来要刻在竹简上,让后人无论在山谷还是平原,都能循着它们找到治病的法子。”
伯高用力点头,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想起去年跟着轩辕在深山里找药,误食毒草差点送命,是轩辕用“人中”穴救了他;想起部落里的孩童出痘,是“曲池”穴帮他们退了热。这些冰冷的木牌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轩辕俯身诊脉时的专注,是岐伯讲解医理时的耐心,是族人康复后脸上的笑。
暮色降临时,伯高把新刻的“解溪”牌插进木牌阵里。晚风拂过,木牌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谁在低声诉说。他忽然觉得,自己刻下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代代人对生命的敬畏。
他抬头望向轩辕的帐篷,灯火还亮着,隐约能看见轩辕正对着石壁勾画新的经络。伯高握紧了手中的石刀,明天,他还要去记录那个治好了消渴症的“太溪”穴。
想知道伯高如何将这些穴位与经络完美对应?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