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间谍危机(2 / 2)
李齐名放下茶杯,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了一把黄铜钥匙。
他走到房间角落的一个不起眼的保险柜前,插进钥匙,转动密码盘。
咔哒。
厚重的柜门弹开。
李齐名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用油纸层层包裹的袋子。
他拿着袋子,走回来,把它放在桌子上。
“九爷拿到这份情报的时候,亚齐人是想让咱们帮忙,把这些公布出去,以此来要挟英国人加大支援,或者在国际上博取同情。但九爷当时把这东西按住了。”
“九爷说:时候未到。这东西在手里是底牌,打出去就是废纸。我们要等一个让他们最痛的时候。”
“九爷在手里按了整整两年。”
“我在新加坡,振勋在槟城,收集情报也用了整整两年,在苏门答腊,在兰芳,转运物资,训练人手,筹备了也整整两年,事到如今,要是让英国人摘了九爷的脑袋,我等都得羞愧地去死。”
“现在,时候到了。”
“泰叔,接下来按我要求做事。”
————————————————————
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
威廉一世广场旁,总督府。
总督斯雅各布面前,原本用来签署法令的丝绒桌面上,此刻并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件,而是摆放着一排冷冰冰的钢铁造物。
这是一场小型私密,却足以让任何一个殖民地官员感到绝望的“万国博览会”。
“都在这儿了?”斯雅各布总督的声音沙哑,满眼都是血丝。
“这只是冰山一角,阁下。”
范德海金将军走上前,“这些都是,我们从那些被打死的华人游击队和亚齐叛军手里缴获的。为了把它们带到您面前,我的士兵付出了血的代价。”
总督伸出手,抓起了一支沉重的、护木已经磨损的步枪。
“斯奈德-恩菲尔德。”
总督熟练地拉开后膛,看了一眼枪机上的铭文,随后发出一声短促而刺耳的冷笑。
“看看,V.R.(Victoria Rega,维多利亚女王),Tower 1871。伯明翰皇家轻武器厂的杰作。”
他叹了口气,把枪放回桌子上。
“多么讽刺。1871年,我们在海牙和伦敦签了《苏门答腊条约》。英国人把苏门答腊的自由行动权交给了我们,换取了我们在黄金海岸(非洲)的让步。他们承诺不再干涉亚齐事务。”
“结果呢?”总督指着那支枪,“十年了!整整十年!我们的士兵在亚齐的丛林里,被我们的盟友制造的子弹打穿头颅!这支枪,甚至比我们很多二线部队的装备还要新!”
“槟城的卡茨兄弟,新加坡的布斯特德洋行……”
将军冷冷地报出几个名字,“这些大英帝国的绅士们,通过槟城和新加坡的自由港,把这种枪成千上万地运进亚齐。英国殖民当局对此一清二楚,他们所谓的严查走私,不过是查没那些没交贿赂的小舢板,而对这些大洋行的大货轮视而不见。”
总督没有接话,他又拿起了第二支枪。
这是一支更精良的步枪,枪栓顺滑,做工考究。
“毛瑟M1871。”
总督的手指抚摸着枪托,“普鲁士人的骄傲。德国人……”
他抬起头,看着墙上威廉三世国王的画像,眼中满是疲惫,“在欧洲,我们要看俾斯麦的脸色。在这里,德国商船挂着中立的旗帜,把克虏伯大炮的零件藏在纺织品里运给土着。前天,我们的巡洋舰在马六甲海峡拦截了一艘德国商船,结果呢?德国领事直接冲进我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要我放行,说我破坏了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总督咬着牙吐出后面半句,“就是我们流血,他们赚钱。”
他放下毛瑟枪,目光最终落在了一支造型奇特的武器上。
这支枪与众不同。它没有传统的枪栓,扳机护圈下方连着一个杠杆。
总督把它拿起来,“温彻斯特。”
总督低声念出了名字,“他们叫它什么?征服西部的枪?”
他向下拉动杠杆,随着“咔嚓”一声脆响,抛壳窗打开,击锤待击。这种连珠枪虽然射程不如军用步枪,但在丛林近战中,它那恐怖的射速简直是死神的镰刀。
“这一批仿制的美国枪又是在哪缴获的?”总督问。
“在马辰。”
将军的眼中闪过一丝阴霾,“守备队尸体旁。我的一个少尉,身中十一弹,全是这种.44口径的。那个杀死他的兰芳士兵,被我们的炮火炸死在战壕里,手里就死死攥着这支枪。”
总督拿着这支温彻斯特,在手里反复把玩。
“又是同样的美国枪。”
他喃喃自语,“英国人卖枪,我不意外。德国人卖枪,是为了给英国人添堵。但是美国人……”
他抬起头,眼神变得锐利,“卡尔,你真的相信,这仅仅是那个叫陈九的华商,从旧金山带来的特产吗?”
范德海金将军沉默了片刻,他在斟酌词句。
“阁下,所有的猜测,目前都指向那个香港华人总会。那个陈九,他在美国发家,手里有这种渠道并不稀奇,并且一直有目的整合华人势力,他手下的公司众多,现金几乎比得上一些小型国家。巴达维亚的报纸、我的参谋,几乎都认定他是幕后黑手。”
“我知道报纸上怎么说。”
斯雅各布总督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报纸需要一个故事。议会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军部需要尽快甩脱责任。但我问的是你,卡尔,作为这片群岛上最懂战争的人,你相信吗?”
“你相信一个卖鱼罐头和卖同胞起家的华商,一个帮会头子,能有这样的战略眼光?”
“看看这场仗打得多么漂亮。”
“在苏门答腊,他们不和我们正面决战,而是利用华人游击队破坏铁路、烧毁烟草园,把我们的主力死死拖在丛林里,耗尽我们的财政。”
“在婆罗洲,他们没有像以前那样仅仅为了抢地盘而械斗,而是直插我们的心脏——奥兰治-拿骚煤矿。他们甚至懂得炸毁港口设施来瘫痪我们的后勤。”
“还有这支枪。”总督举起手中的温彻斯特,“这不是几百支,情报说有上千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需要极其隐秘的运输网络,需要专业的军事训练。”
“那个在新加坡被印度士兵拿枪指着喝茶的年轻人?”
“他或许是个天才商人,或许是个很有号召力的黑帮教父。但他能指挥这样一场跨越两个大岛、协同精密的地缘战争?”
“我不信。”总督斩钉截铁地说。
“这背后一定有国家力量。”
“清廷的表态我虽然不太相信,但是驻新加坡的领事私下见了我,跟我说了英国人的猜测,英国人完全不相信是清廷和李鸿章所为。”
总督冷哼一声,“我想了想,也有道理,他们连琉球都保不住,还敢来惹我们?”
“如果不是清国,也不是陈九……”将军皱起眉头。
总督把那支温彻斯特步枪重新放回桌上,
他走到书架旁,抽出一份已经有些发黄的文件卷宗。卷宗的封面上写着:《1873年亚齐事件调查报告:关于美国领事斯图德的活动》。
“卡尔,你还记得亚齐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吗?”
“当然,只是并不清楚其中的细节。”
“这不怪你,现在容我给你讲述其中的内幕。”
总督翻开卷宗,手指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法文和荷兰文记录上划过。
“1873年初,亚齐苏丹为了摆脱我们的压力,派出了特使,前往新加坡。他没有去找英国人,也没有去找法国人。他径直敲开了美国驻新加坡领事馆的大门。”
“他在那里,秘密会见了美国领事阿道夫·斯图德少校。”
“根据我们的情报,亚齐苏丹向美国人献媚,请求美国提供保护,甚至提出愿意这就是让美国在亚齐建立海军基地,换取一份防御条约。”
“美国人动心了。”总督合上卷宗,目光阴冷,“虽然华盛顿后来否认了,虽然他们宣称那是斯图德的个人行为。但那个时候,甚至有传言说美国的舰队就要开进马六甲海峡。”
“正是因为这个恐惧,恐惧美国人插手苏门答腊,恐惧另一个西方强权在我们的后院钉下楔子——我们才被迫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发动了第一次亚齐远征。”
“那场远征是个灾难,我们死了那个多好的小伙子,甚至寇勒将军都阵亡了。”
“八年过去了。美国人似乎消失了。但是现在……”
他指着桌上的那支温彻斯特步枪,“它又回来了。”
“当时的荷兰驻新加坡总领事还是我的老朋友,瑞德,一个富有的英国商人,他在新加坡上流社会和商业圈中如鱼得水。正是瑞德建立的情报网,当年截获了亚齐苏丹试图与美国和意大利结盟的绝密情报。
他在新加坡的华人社区和码头布满了眼线。
亚齐特使秘密抵达新加坡并入住酒店时,瑞德的线人,一个酒店侍者立刻向他汇报。瑞德甚至搞到了亚齐特使与美国领事会谈的细节。他卸任以后,他建立的收买码头工人和华商伙计的情报系统也一直被继任的外交官沿用,可惜,早就没了他在时的情报能力。
正因如此,我们因此也吃了很多亏。
在新加坡和槟城,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依靠情报网,建立船只黑名单,提前记录走私船,唯一的合法动武机会是在公海或亚齐领海。情报网越来越小,走私也越来越猖獗,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他摇了摇头,盯着范德海金的眼睛。
“陈九是在美国发家的。他的总会资金来自旧金山。新加坡和槟城多了很多商人拿着美国护照。他的产业遍布太平洋两岸。甚至他在天津见的那个李鸿章,也是着名的亲美派。”
“你说,这是巧合吗?”
总督逼视着将军,“有没有一种可能,陈九只是一个代理人?真正想要在南洋搅局,想要把我们赶出去,想要控制这片香料群岛和航道的,是那个在大洋彼岸、正在疯狂扩张的星条旗?”
“我看过一本很有趣的美国小说,《哥伦比亚阴谋》,同样是讲美国间谍支持华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叛乱,这手段未免太过相似……”
范德海金将军感到一阵寒意。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他们面对的就不是一群叛乱的苦力,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帝国的野心。
“那……我们该怎么办?”将军问,“如果我们指控美国……”
“不能再指控美国了,上一次外交抗议已经引起了海牙和华盛顿的不满!”
斯雅各布总督打断了他,“我们已经得罪不起更多的人了。我们在欧洲已经被孤立了。如果我们现在公开指责华盛顿支持叛乱,除了招来外交羞辱,什么也得不到。美国人会否认,就像他们八年前那样。而且,这会给英国人借口,让他们更深地介入。”
总督重新走回办公桌后,疲惫地坐进椅子里。
“这就是政治的肮脏之处,卡尔。”
“尽快引渡那个陈九,不要管那个香港的华人大律师在报纸上说什么,继续外交抗议。”
“还有,海牙需要真相,在坤甸获得的情报已经递交给新加坡领事,我已经授权他尽快行动,你和海军司令一起配合。”
“长期以来,新加坡的间谍和情报网络总是很难奏效,这一次,有了那几个兰芳商人的情报,我不信找不到这一批仿制武器的源头!”
“我不管是谁,在我离开之前,一定要打疼他们!”
“否则,在这个帝国崩溃之前,你我都会先被送上军事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