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暗流与微光(2 / 2)
“文博,威廉姆斯博士,能否设计一种精准的信息投放?”
“针对电诈网络中层及基层人员、以及部分摇摆的地方武装人员,向他们匿名传递经过验证的、关于国际社会关注、关于未来可能追责的信息。”
“同时……暗示存在安全脱离和寻求庇护的潜在渠道?信息要模糊但足以引发内心的动摇。”
“可以尝试!”李文博立刻响应,“利用我们已渗透的节点,进行精准的、差异化的信息推送。这需要更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心理侧写。”
“至于援助物资,”林雪怡从新加坡接入通讯,“我们可以调整策略,优先支持那些由本地社区长老、妇女组织或宗教领袖主导的分配点,强化基层自治能力,间接削弱武装集团对资源的垄断。”
“同时,可以夹杂一些不易察觉的、关于如何识别诈骗、寻求帮助的多语言宣传品。”
新的策略迅速得到执行。
李文博团队的信息战从“硬阻断”转向了“软渗透”,一条条精心编制、直击内心恐惧与希望的信息,如同数字时代的“攻心传单”,悄无声息地流入目标群体的私人通讯设备。
林雪怡协调的人道援助渠道也开始变得更加“聪明”,着重赋能本地社区。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细微的变化开始出现。
电诈网络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效率似乎有所下降。
个别边缘地区的武装人员对援助物资的阻挠变得不那么坚决。
甚至有一条来自缅北内部、经过层层加密的匿名信息,传递到了李文博设置的接收端,内容简短却意义重大:
“有些人想离开,但害怕。需要更明确的保证。”
这条信息,被第一时间标记,并转给了负责外部联络的沃克。
沃克受到信息,立即回复:“陆董!曾经我们对垒,我跟缅甸四大家族合作过,原本只是洗钱和过桥资金,结果他们惨无人道,残害生命的恶劣手段,迫使我跟四大家族反目成仇。”
“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肆欲,我们找到了共同的目标,真爱生命,我们两家组成根系联盟,应对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共同面对各方面的挑战。”
“陆董!我立刻动用其在瑞士和部分中立国家的资源,开始 discreetly 探讨建立某种形式的、针对特定人群的“安全通道”的可能性。”
“这操作起来极其困难,涉及敏感的国际法和外交问题,但至少,一个潜在的突破口出现了。”
在帕罗奥图,冰洁看着前线传回的、关于策略调整后初步积极迹象的报告,轻轻松了口气。
她知道,最黑暗的地方,微光才显得尤为珍贵。
对抗“镜厅”这样的敌人,不仅需要宏大的科技与战略,更需要这种对人心的细微体察和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坚持。
她走到窗边,看向远方。
缅甸的烽火依旧,但联盟播撒下的那些寻求分化、争取与希望的种子,正在潮湿而血腥的土壤中,艰难地寻找着生根发芽的缝隙。
“镜厅”在暗处窥伺,汲取着负面能量。
而联盟,则在尝试用更智慧、更坚韧的方式,去瓦解其根基,去点亮更多人性的微光。
这场发生在现实与数字双重空间的拉锯战,进入了更考验耐心、智慧和同理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