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她不露脸的时候,连影子都开始替她说话(1 / 2)
那道微不可见的裂隙,像一道冰面上悄然蔓延的伤痕,无声无息,却蕴含着崩解万物的力量。
阿阮跪坐在石板前,用她那双布满薄茧的指尖,一遍遍地抚过那道裂痕,仿佛在安抚一头即将苏醒的巨兽。
异变,并未在聋令亭中爆发,而是在第二日清晨,以一种更加诡异、更加润物无声的方式,席卷了整座京城。
第一个发现异常的,是西城门边一个卖早点的老妇。
她照例支起摊子,抬头想看看天色,目光却被自家那扇斑驳的木门门楣给钉住了。
门楣的正中央,不知何时,竟多出了一道淡红色的印记。
它非墨非漆,在晨光下泛着一种奇异的、仿佛活物般的微光。
那印记的形状极其特殊,并非符咒,也非文字,而是一道侧影的轮廓——一个戴着素纱帷帽的女子的剪影。
“鬼画符?”老妇嘀咕着,想用湿布去擦,却骇然发现那印记仿佛长在了木头里,怎么擦也擦不掉。
恐慌像投入池塘的石子,迅速荡开涟漪。
很快,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
“我家也有!”
“东市王屠户家门上也有!”
“快看,连济世阁的大门上都……”
成千上万户人家,无论贫富贵贱,门楣之上,尽数浮现出这道神秘的帷帽侧影。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户门前的影痕角度都略有不同。
张三家门上的影子像是微微侧头,李四家门上的则仿佛正凝视着街角,王五家的又好似在垂眸沉思。
它们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不同时间,曾站在每一户人家门前,被阳光投下的影子。
一个时辰之内,十七份从城中各处采集的“门影”样本,被火速送到了林墨面前。
济世阁内,林墨神情凝重,她小心翼翼地刮下一点门楣上的木屑,置于琉璃皿中。
接着,她催动内力,将一滴翠绿色的药王谷秘药雾化,缓缓喷洒在木屑之上。
奇迹发生了。
在药雾的氤氲下,那一点点木屑竟分解成无数比尘埃还细微的光点,在空中缓缓旋转,勾勒出一幅三维的星图。
这些光点,林墨再熟悉不过——正是构成“静脉帘”心火网络的“宁火井尘”!
她立刻调出静脉帘的光幕,将这十七处样本的星图与京城舆情图谱进行比对。
片刻之后,林墨的瞳孔骤然收缩,呼吸都为之一滞。
她发现了一个让她头皮发麻的规律!
这些宁火井尘的分布规律,竟与过去七日“盲政”期间,各地民策台的决策节奏,完全同步!
西坊的影子角度偏左,正对应了西坊议事圈在前日优先解决了渠道疏通问题;东市的影子轮廓最深,因为他们刚刚通过了一项惠及三百商户的市税新规……
这不是人为的伪造,更不是什么神仙显灵。
这是……这是全城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百姓,在思考、在争辩、在做出决定时,无意识地将他们心中那个“谛听者”的形象,那个“她曾站在这里聆听”的集体记忆,通过共振的心火,凝结成了实体!
影子不是她在说话。
是所有人在用自己的记忆,为她塑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身影。
“疯了……全都疯了……”林墨喃喃自语,眼中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亮。
与此同时,井卫司统领蓝护卫,也接到了彻查“门影事件”的密令。
他一身便装,巡查至西坊边缘一户孤寡老人的家中。
那老人正颤巍巍地踩着板凳,用一块炭灰,小心翼翼地在墙上描摹着门楣上那道淡红的影子。
他画得很慢,很虔诚,仿佛在临摹神迹。
“爷爷,您画这个做什么呀?”旁边一个虎头虎脑的孙儿不解地问。
老人抹了把汗,嘿嘿一笑,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对孙儿说:“娃子你记住了,这是‘听天话的人’留下的记号。有这个记号在,就说明她还在看着我们,咱家的粮,就断不了。”
蓝护卫心头一震,默默退出了小巷。
他没有干涉,只是将这一幕牢牢记在心里。
返程途中,一名亲信急匆匆地递上一份加密文书。
“统领,北境急报!”
蓝护卫接过文书,准备拆开,手指却在触碰到封口火漆的瞬间停住了。
他敏锐地察觉到,火漆之上,沾染了一丝若有若无的赤色光尘。
他眯起眼睛,将文书凑到鼻尖轻嗅,一股极淡的、心火燃烧后独有的余烬气息钻入鼻腔。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严肃,立刻下令:“彻查近三日所有军情文书的流转过程,尤其是封缄环节!”
一个时辰后,调查结果摆在了他的案头,结论让他哭笑不得。
源头竟是井卫司档案房一名值夜的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