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末世毒妃:冷宫嫡女的逆袭之路 > 第261章 她说完最后一句话那天,全世界都学会了沉默

第261章 她说完最后一句话那天,全世界都学会了沉默(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风声呜咽,像是在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哀鸣。

那块尘封的宁安殿旧匾,在风的反复撕扯下,终于不堪重负,“咔嚓”一声,外层的朽木应声碎裂,露出了底下崭新如初的三个烫金大字——民言堂。

这里早已不是皇权的禁脔,宫墙被推倒,换上了低矮的石栏。

曾经铺设着金砖的地面,如今坑坑洼洼,墙壁上,从前悬挂的帝王训诫和政令条文被尽数刮去,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字迹。

有稚嫩的笔画写下的“阿娘的病快好了”,有苍劲的刻痕留下的“祈求今年风调雨顺”,更有用指甲抠出的血书“冤情已雪,叩谢青天”。

这里成了天下百姓最自由的信纸。

就在这片喧嚣而神圣的涂鸦中央,苏烬宁出现了。

她脱下了象征权力的凤袍,仅着一身最普通的粗布麻衣,长发简单束起,像一个刚从田埂上走来的农妇。

她走到那片唯一的空地,那是紫大臣当年焚书之地,如今寸草不生。

她没有说话,只是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一把小小的铁铲,开始沉默地挖掘。

泥土翻飞,她挖得不深,恰好三尺。

然后,她将一只密封得严严实实的黑陶瓮,轻轻放入坑中。

远远站在石栏外的林墨,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

她能感觉到,那陶瓮周围萦绕着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气息,那是苏烬宁生命力燃烧到极致后,沉淀下来的死寂。

她不敢靠近,那片小小的空地,此刻仿佛是分割阴阳的界限。

林墨看得分明,瓮中藏着三样东西:一片在深秋时节才会出现的、早已干枯的槐叶;半截由焦木骨灰混合制成的墨条;以及一封折叠整齐,却未曾署名的手札。

她不懂

埋好陶瓮,苏烬宁站起身,伸出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轻轻一划。

鲜血涌出,她却仿佛感觉不到痛楚,俯下身,以血为引,在刚刚填平的坑口上,画下了最后一个符印。

那符印的形状无比怪异,既非文字也非图腾,它扭曲、蜿蜒,细看之下,竟像是一只巨大而谦卑的耳朵,正紧紧贴着大地,倾听着来自地底深处最细微的脉动。

血印完成的瞬间,一道无形的波纹扩散开来。

林墨感到一阵心悸,仿佛有什么东西被彻底切断,又有什么东西,被永远地种了下去。

苏烬宁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再也没有看那片土地一眼,转身离去。

她的背影融入暮色,决绝得不带一丝留恋。

七日后,民言堂内异象陡生。

那只陶瓮埋藏的位置,地面毫无征兆地裂开,一株奇异的植物破土而出。

它没有叶,没有花,只有一根约莫手臂粗的茎干,笔直地朝天生长。

最诡异的是,它的茎干完全透明,宛如水晶,内部流淌着一条条赤红色的液体,如同人体的血脉,正以一种恒定而有力的节奏缓缓搏动。

林墨第一时间赶到,她不敢用药锄,只是用银针取了一滴那赤红的液体。

当她将那滴液体置于琉璃镜下,催动内力观察时,整个人如遭雷击!

这液体的流动节奏,与她秘录中记载的、苏烬宁最后一次动用“末世之眼”时,那濒临衰竭的心跳频率,完全吻合!

这不是植物,这是苏烬宁留在这世间的一截活着的“心脉”!

更惊人的事接踵而至。

每当有百姓在民言堂的墙边驻足,陷入沉思良久,那水晶植物的顶端,便会悄无声息地凝结出一颗露珠大小的晶体。

晶珠随即脱落,落在地上,瞬间碎裂,散发出一股若有若无的清香。

凡是闻到这股香气的人,脑中便会不受控制地闪过一段模糊的画面——或许是童年时受人帮助的一饭之恩,或许是某次在民策台上与人争论水利方案的某个细节,又或许是看到邻家孩童读书时,自己心中泛起的一丝欣慰。

这些记忆的碎片,如同一颗颗火种,点亮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本源的善意与智慧。

百姓们敬畏地称其为“忆根草”,并自发地用最好的竹子,在它周围建起了一圈篱笆,日夜守护。

与此同时,奉命清查全国“聋令亭”运行情况的蓝护卫,正行至南境一处偏远山村。

所谓的“聋令亭”,是新政颁布后,专为各地目不识丁者设立的“听策”之所。

他远远便看见,阿阮正坐在一棵大榕树下,被一群七八岁的孩童环绕。

她不再刻碑,而是带着孩子们,用手指蘸取一种从京城快马送来的“忆根草”汁液,在光滑的石板上绘制着一种全新的符号。

蓝护卫观察了许久,心头巨震。

那些符号彻底脱离了方块字的结构,有的像是一个手势的轨迹,有的像是一段心跳的波纹,有的则模仿水流的旋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