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时间的牢役(2 / 2)
许昌宫城的庆典上,丝绸彩带漫天飞舞。户部尚书正声若洪钟地宣读贺表:
\"...仰赖丞相威德,今岁各州郡呈报:户籍新增八万七千户,官仓储粮创永寿以来新高,修缮城池二十七座...\"
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是司马懿一手打造的\"数字政绩工程\":
所谓\"户籍新增\",实则是将深山流民强行编入户籍,课以重税;
\"储粮新高\"来自加倍征缴的军粮,背后是各村寨十室九空的粮缸;
\"城池修缮\"不过是给城墙刷了层新泥,款项却记作了三倍开支。
最讽刺的是在豫州。刺史为凑足垦田数字,竟强令百姓在乱石坡上撒种:
\"种不活不要紧,地亩数报上去就行!\"
也正是在这份捷报传阅的同时,许昌西郊的乱葬岗上,老佃农陈石头正在埋葬他饿死的妻子。
\"当家的...\"妇人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官府不是说...今年大丰收吗...\"
陈石头说不出口——那些所谓的\"丰收\",早就被计入官仓,成了捷报上滚动的数字。他妻子的死,在户部文书上只会记为\"今岁豫州减口二百七十三\"中的一员。
同样的悲剧在各处上演:
工匠李二郎因拖欠\"匠籍税\"被斩首,在刑部档案里是\"本季度处决要犯十七人\";
江北瘟疫死者逾千,在太医令奏章中化作\"时气偶感,亡者百一\";
就连易子而食的惨剧,也被美化为\"民间互济,共度时艰\"。
当有言官质疑赋税过重时,司马懿在朝会上淡然反问:
\"为剿灭赤火,巩固国本,百姓暂忍一时之苦,有何不可?\"
这套说辞很快成为官方定调:
抱怨粮价高涨是\"不识大体\";
控诉徭役繁重是\"不顾大局\";
就连孩子饿死的哭声,也被斥为\"干扰国策\"。
程昱更是发明了着名的\"车轮喻\":
\"成就大业,如造巨轮。难免要砍些树木,伤些草芥。难道要为几根杂草,停下造车的工程?\"
与此同时,北疆正在经历一场截然不同的\"统计革命\"。
\"社长,今年咱们粮食增产三成,要不要也发个喜报?\"
\"不,\"陈烬摇头,\"先说说,还有多少户缺粮?哪个公社的产妇死亡率没降下来?\"
在赤火公社的统计室里,墙上挂着两套数据:
一边是宏大的生产总量、开荒亩数;
另一边却是最细微的民生指标——婴儿存活率、学童识字数、老人冬季取暖状况。
最让曹魏细作震惊的是,北疆的官员竟要背诵辖区内每个孤寡老人的名字。
\"在那边,我们是报表上的数字。\"一个从徐州逃来的老石匠说,\"在这里,社长能叫出我孙女的小名。\"
当许昌的捷报还在用\"万\"为单位歌颂太平盛世时,北疆的会议正在争论\"如何让最后三个村寨通上干净水源\"。
陈烬对干部们说:
\"曹操用数据造神,我们要用数据服务人。\"
\"当他们用'万顷良田'掩盖一粒米的缺失时,我们要为每一粒米负责。\"
夜色中,北疆各公社的灯火下,干部们正在核对最琐碎的账目:谁家的冬衣还没备齐,哪个孩子的学费需要补助。
在这片土地上,数据不再是粉饰太平的幻象,而是照见每一个生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