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天改命祁同伟,无限进步! > 第203章 这事确实棘手

第203章 这事确实棘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来说,找个合适的工业项目并不容易。

否则,高育良也不会一次次亲自去找祁同伟帮忙——毕竟他也是吕州一把手,多少要顾点脸面。

这么一个大厂落地,带来的好处简直说不完。

首先,吕州多年悬而未决的就业难题迎刃而解。

其次,税收和财政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光是这家组装厂每月发给工人的工资就超过两亿,那它的整体营收得有多惊人?

更别提祁同伟还特意强调,这厂主要做出口,挣的是外国人的钱。

如今国家有出口退税政策,差不多能拿到出口额四分之一的返还,这笔数目可太可观了。

吕州的财政状况将因此大幅提升。

高育良想往上走一步,而这正是他急需的一块硬邦邦的政绩。

之前扳倒宁府尹,连根拔起宁家势力,固然算他的功劳,但也在无形中得罪了不少老派人物。

至于那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虽也算成果,可惜松江知府在公开会议上直接把头功记在祁同伟名下。

眼下,高育良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拿得出手的实绩,而这组装厂,就是他费尽心思请回来的重点项目。

要说上进心,高育良其实比祁同伟还急。

祁同伟如今已是全省最年轻的县级主官,背后靠山之多令人咋舌。

赵立春、钱丰都对他青睐有加,更别说还有松江知府和钟声这样的高层撑腰。

限制祁同伟升迁的,不是资历或能力,而是年龄和任职年限。

甚至最近他还跟西北那边搭上了关系。

高育良很清楚,只要祁同伟熬到年限,提拔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甚至可能是破格任用。

相比之下,高育良自己的政治资源就显得单薄多了。

说出来怕人都不信——他目前最大的助力,竟然是自己当年的学生祁同伟!

按常理,该是老师为学生铺路,可在高育良这儿,完全反了过来。

当年在学院时,高育良看出祁同伟有前途,曾建议他走青年干部培养路线。

但他万万没想到,祁同伟的成长速度远超想象。

不,说是坐火箭都不够形容——那是腾云驾雾般的上升。

就连他自己能进入仕途,也是祁同伟牵线促成的。

若不是祁同伟推荐,吕州知府这个位置怎轮得到他?

根本想都不用想!

正因为祁同伟的关系,高育良一举成了赵立春身边的亲信。

这比他前世依附梁群峰强了不知多少倍。

有了布政使的支持,只要不出岔子,再进一步乃至跨级晋升都不是梦。

前提是他得干出成绩来。

除了赵立春,上官奈也成了他新的政治倚仗。

在东大,一位院士所能调动的能量,绝不逊于省部级官员,有时甚至更具影响力。

学者身份自由,更容易影响决策层。

比如上官奈的电池研究,硬生生让一度被国际放弃的电动车行业重获生机——要知道,当时曰本电池技术还没复苏,整整晚了一年半。

可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又是祁同伟。

高育良心知肚明,上官奈之所以能迅速评上院士,全靠祁同伟鼎力扶持。

是祁同伟亲手做出第一块商用电池;是祁同伟给了上官奈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还是祁同伟把研究成果落地,孵化出小桥科技旗下的电动踏板车工厂!

科研、教学、产业三者打通,形成完整链条。

就连赵立春后来得以兼任半年左右布政使,站稳高位,背后也有祁同伟的影子。

再加上如今对祁同伟格外看重的右布政使钱丰……

可以说,高育良若想往前迈步,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祁同伟。

在这种局面下,祁同伟随口提一句,高育良要是不当回事,等于亲手断送自己的前程。

他正色道:

“同伟,你放心,这厂的重要性,没人比我更清楚。”

“我绝不会让任何人动它一根手指头。”

祁同伟给他续了杯茶:

“老师,我也挺难的。”

高育良摇头苦笑:

“不,最难的是我啊。”

“这厂是我硬着头皮从赵大人那儿求来的,别的市领导背地里没少笑话我。”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这事有多关键。”

“现在能意识到重要性,也算件好事。”

“初四一上班,我马上让郝文通知大家。”

“话撂在这儿:谁要在这件事上耍花招,我就跟他较真到底。”

郝文赶紧应道:

“老板,我记住了。”

高育良正要开口,许正阳凑上前来说:

“伟哥,您的电话。”

高育良心里不痛快——这会儿正谈事呢,哪有随便打断的道理?谁的电话都往里闯?

许正阳连忙解释:

“是戴勒姆集团的俾斯麦先生打来的急电。”

高育良立刻没声了。

吕州市知府身份不低,可比起俾斯麦曾送车给祁同伟这份交情,还是得让人家通个话。

高育良暗自叹了口气。

这事确实棘手。

眼下这个节骨眼上,戴勒姆集团那位常务副总裁对东大的分量,比他自个儿还重几分。

还得再往上走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