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技术攻难关(2 / 2)
当天中午,他们改了流程。所有草本先在阴凉处摊晾六小时,再用文火慢烘至七成干,然后按古法用桑皮纸包裹,逐层放入瓮中,最后封口。
等待的时间里,村里有人路过桂语斋,看到他们在用老瓮存茶,议论纷纷。
“那东西几十年没用了,还能用?”
“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外人不懂别乱动。”
话传到院里,小林有些动摇。“要不还是换回机器试试?至少数据可控。”
“数据没骗人。”陈阳看着检测报告,“问题是我们的方法压不住它们的性子。”
沈知意没参与讨论。她守在瓮边,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湿度。
十二个时辰到了。第四天清晨五点,她亲手启封。
掀开盖子的瞬间,一股清润的香气散出来,带着山雾般的凉意,又夹着一丝暖姜的微辛。三种味道没有打架,而是叠在一起,像一层层推开的晨光。
小林立刻取样检测。仪器显示,科技养生成分仍然存在,但结构发生了变化,分子链更松散,像是被什么力量缓释过。
“活性值还是低。”他说。
“打开看看内部反应。”陈阳接话。
监测屏亮起波形图,初始阶段无明显波动。沈知意拿起茶粉冲泡,按照“桂语茶”的九道水法,缓慢注水。
当热水浸透茶粉的那一刻,屏幕上的线条突然跳动,一组缓释曲线清晰呈现——成分没有消失,只是释放节奏变了。
“它在等水。”小林瞪大眼睛,“就像……像被锁住了,只有冲泡时才放出来。”
陈阳拿起杯子尝了一口。茶汤顺滑,初味清苦,回甘却来得快而持久,喉咙里留下淡淡的暖意。
“这不是失败。”他说,“这是另一种成功。”
沈知意没急着下结论。她又泡了一杯,这次加了一片新鲜桑芽。茶汤颜色更深了些,香气也变得更复杂。
裴砚一直站在旁边没说话。他看着她泡茶的动作,看着她把最后一滴茶汤滤进公道杯,看着她放下壶柄时指尖微微发抖。
他知道她熬了三个通宵。
阳光照进院子,落在那只青瓷瓮上。瓮身有一道旧裂痕,此刻正映着晨光,像一道未闭合的口子。
沈知意捧起刚出瓮的复合草本茶粉,掌心微凹,轻轻合拢。粉末泛着淡金色,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
小林和陈阳蹲在试验台前,重新整理记录表。一个写参数,一个画流程图,声音轻但语气坚定。
裴砚把《桃溪物志》收进包袱,袖中药包还在发热。他往前走了半步,停在门槛外。
沈知意抬起头,看见他。
她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茶粉分成四份,一人一份放进小瓷瓶。
小林接过瓶子时问:“下一步怎么走?”
沈知意拧紧瓶盖,目光落在空了一半的青瓷瓮上。
“再试一遍。”她说,“这次用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