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 第324章 沸沸扬扬的京城市井

第324章 沸沸扬扬的京城市井(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眼下谈飞天确实尚早。”

“不如回头看看连孔夫子都未能裁断的《两小儿之辩》。”

“依你等见解——太阳,究竟是晨近而午远,还是相反?”

......

夜幕降临。

朱元璋、朱标、朱允蚊、朱允熥。

饭毕,老皇帝召两位皇孙至谨身殿。

“启奏陛下,如今京城市井,已沸沸扬扬。”

“《两小儿之辩》再被提起。”

“民间议论如潮,震动四方。”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琥立于殿外,将城中情形一一道来。

“嗯,此事本就在意料之中。”

朱元璋微微颔首。

今日朝中尚且纷争不断,岂能指望百姓默然无声?

他从不主张遮掩民情,待真相揭晓才宣之于众。

此事本无隐瞒必要。

朝廷所言皆已公开,百官散去之后,流言自会四散。

不如放任事态发展,看这京城百姓作何反应。

况且,新学若要生根,必经风雨洗礼,不能仅凭圣旨一纸,便令天下信服。

这也是他今日始终沉默,既未支持,亦未阻拦的缘故。

直至三孙以宋濂之事,驳得方孝孺等人无言以对。

那时,朝中的争执,在他眼中便已失去继续的意义。

说到底,无论外界如何议论,如何召集大儒辩难,甚至掀起波澜——

洪武帝对此,胸有成竹。

原因无他。

此前一段时日,就连他自己也未曾想过要动摇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须知——

“四书五经”与“南北榜”,皆是他当年引以为傲的治国之策。

当初初闻“文教兴国、百工振业”之说时,他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决。

可如今,听了太子的一番陈词,又细察那几门新设之学,再加上允熥所讲的“鱼跃龙门”之理,以及国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多元并举。

局面,已然不同。

他心里明白,这些调整能实实在在地缓解日后科举僵化、衰败的趋势。当然!

最令老皇帝内心认同的,还是那几门新兴学问中,关于掌握并运用世间规律的部分。

这些东西,连他都感到震撼。

必须承认,当第一次听闻那些关于认知与利用规则的理念时,这已不再是仅仅属于大明的事了。

不!

这是自古以来,头一回有人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触碰这个世界的本质。

这些年,从当年庙里那个小沙弥,到今日坐拥天下的帝王,读过的书无数,走过的路漫长。

对于儒、释、道三家传承下来的学说,他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体悟。

儒学,若说得直白些,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譬如君臣之义、家国情怀、孝悌忠信、君子风范,全都是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

而释门,即佛家之学,探讨的是人与内心的关系。

心如明镜,需时时拂拭,修身养性,便是通向觉悟之路。

至于道家,则是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结。

顺乎天理,顺应四时,不妄为,方得自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三大体系,几乎囊括了人间万象的解释。

可细细想来,它们终究偏向于从心出发,依赖感悟与思辨。

而眼下出现的新学问,却是立足于实物、实证,真正去探究万物的本质。

这种对自然的研究,虽也提到“自然”二字,却与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完全不同。

字面相似,内涵却南辕北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