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394章 政治攻势,舆论先行

第394章 政治攻势,舆论先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竟陵,丞相府战略议事厅。

相较于曹操遣使四方、积极串联的急切,此地的氛围则显得从容不迫,甚至带着一丝洞察先机的冷静。巨大的沙盘旁,林凡、徐庶、庞统三人围桌而坐,桌面上摊开的并非军事布防图,而是由“暗羽”汇总而来的、关于曹魏使者活跃于成都、建业等地的详尽情报,以及一份份记录着各地民情、士林动向的简报。

“主公,曹操此番动作,不可谓不快,亦不可谓不狠。”徐庶指着情报,语气沉稳,“其以‘天下共敌’之名,行合纵连横之实,确是想将我竟陵置于四面楚歌之境地。若让其联盟稳固,即便各怀鬼胎,亦会对我形成巨大牵制,干扰我发展大计。”

庞统小眼睛里精光闪烁,嘿然笑道:“曹孟德还是老一套,以为凭着王号、空许些利益,便能驱使他人为其火中取栗。他却忘了,人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能许利,我等……难道不能诛心?”

林凡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情报,最终定格在窗外竟陵城繁华的街景上。那里,市井安宁,商旅往来,学堂传来朗朗书声,工坊区蒸汽氤氲,一派生机勃勃。这与情报中描述的,曹魏境内因连年征战、赋税沉重而民生凋敝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想打联盟牌,用旧时代的权谋来束缚我们。”林凡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那我们就告诉他,也告诉天下人,时代……已经变了。”

“他联合的是诸侯,是权贵。而我们,要争取的……是民心,是士林,是这天下亿兆黎庶的向背!”

“传令:‘文宣司’全员启动,发动全面政治与舆论攻势!目标——瓦解曹魏联盟根基,争取天下人心!”

**喉舌利器,攻心为上**

竟陵的“文宣司”,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任何官署的奇特机构。它不掌管刑名钱粮,不负责军务政令,它的职责只有一项——**掌控舆论,引导民心**。其成员构成复杂,既有精通经史、笔锋锐利的文士,也有熟悉市井、善于传播消息的能人,更有精通绘画、雕版印刷等技术的人才。在林凡“舆论高地”理念的指导下,这个机构早已运转多年,此刻,终于要展现出其堪比千军万马的威力。

首先,是**檄文与告天下书**的炮制与传播。

由竟陵顶尖文士执笔,经林凡亲自审定修改的《讨曹贼檄》与《安民告天下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竟陵控制的驿站、商队、乃至秘密渠道,如同雪片般散向中原、巴蜀、江东乃至更遥远的州郡。

《讨曹贼檄》不再局限于列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状,而是以更加犀利、更具煽动性的笔触,深刻揭露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本质。檄文中详细列举曹操屠城(如徐州)、害贤(如孔融、杨修)、逼死皇后(伏皇后)、纵容麾下欺压百姓等累累罪行,将其描绘成一个残忍、猜忌、毫无底线的篡国逆贼。更指出,曹操如今之所以急于联盟,并非为了“共扶汉室”,而是因其“外强中干,惧我竟陵兵锋,欲驱他人为盾,保全其僭越权位”,乃是“穷途末路,倒行逆施”之举!

而《安民告天下书》则风格迥异,通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书中并未过多宣扬武力,而是大力描绘竟陵治下“吏治清明,仓廪丰实,百姓安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盛世景象。详细介绍了竟陵推行的新政:如“考功课吏法”如何杜绝贪腐,“标准化”工坊如何产出价廉物美之物,官学如何为寒门子弟开辟晋身之阶,格物院之研究如何惠及农桑民生……书中呼吁天下士民,“勿从曹贼之乱命,勿为诸侯之争而弃家园”,并承诺,“凡弃暗投明者,无论士农工商,竟陵必一视同仁,共享太平!”

这两篇文章,一刚一柔,一破一立,如同两把无形的利剑,直指曹操联盟的道义基础与人心根基。

其次,是**民间舆论的引导与放大**。

文宣司调动了庞大的资源,将竟陵的惠民政策、科技成果,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谣、故事、甚至是简单的图画(类似连环画),通过说书人、走方郎中、商旅行贩等渠道,在曹魏、刘备、孙权控制区广泛传播。

“林公米,堆满仓;林公布,暖又长;林公学堂读书声,娃娃也能把名扬……”

“曹魏税,猛于虎;蜀道难,民生苦;江东战败赔款多,百姓何时见日出?”

种种对比鲜明、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市井乡野悄然流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底层民众的认知。

更绝的是,文宣司还“创造性”地开始发行一种名为《竟陵旬报》的印刷物。利用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每十日一期,刊载竟陵境内的重要政令、惠民成果、格物小知识(如防治病虫害、新式农具用法),甚至还有刻意透露的、关于曹魏使者如何威逼利诱刘备孙权的“内幕消息”。虽然发行量有限,且主要在有影响力的士族、豪强间流传,但其内容详实、印刷精美,极具冲击力和可信度,迅速成为各方势力高层争相阅读、分析竟陵动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各方反响,暗流激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