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新旧暗涌,世家反扑(1 / 2)
新历二年,三月。
就在北疆烽火骤起,帝国军事机器隆隆启动的同时,在远离战场的腹地,在繁华似锦的洛阳城深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暗流汹涌地进行着。战争的双方,一方是依托皇权(尽管林凡拒绝称帝,但其权力实质无异)与格物新政冉冉升起的革新力量,另一方,则是盘根错节、底蕴深厚,却在新时代浪潮冲击下日渐失意的旧士族门阀。
洛阳城南,崇贤坊。相较于城北皇城与丞相府区域的庄严肃穆,这里多是高门大宅,朱门深院,往来无白丁。在一座门楣上悬挂着“陈府”匾额、看似不起眼却透着百年沉淀气息的宅邸深处,一间门窗紧闭、仅靠几盏昏黄油灯照明的密室内,一场关乎他们未来命运的密谈,正在压抑的气氛中进行。
主位之上,是一位年约六旬、面容清癯、眼神却依旧锐利的老者,正是颍川陈氏当代族长,**陈珪**。他曾官至汉室九卿,曹魏时韬光养晦,新朝建立后,虽未被清算,却也远离了权力中心。下首坐着几人,有清河崔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的旁支,皆是关东士族中对现状极为不满的核心人物。
“北疆战事已起,林凡小儿,此刻目光想必已全然被塞外胡虏吸引。”陈珪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压迫感,“此乃天赐良机,亦是吾等最后之机。”
崔氏代表,一个面色阴鸷的中年人接口道:“陈公所言极是。那林凡,推行所谓新政,科举取士,断吾等察举之途;推行《新律》,视吾等千年家法如无物;更可恨者,竟将那工匠之术,抬至与经学同等地位!长此以往,吾辈士人,还有何立锥之地?天下,岂不成了匠人与商贾之天下?”
“还有那清丈田亩!”王氏代表愤愤道,“分明是想掘吾等根基!若任由其下去,不出十年,吾等累世积累,皆成泡影!”
陈珪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冷厉:“林凡倚仗者,无非格物之奇技,与寒门胥吏之效命。然,治国平天下,终究需赖经义文章,需靠吾等士族之教化。彼以力取天下,难道还能以力治天下不成?民心士心,终究在我等这边。”
“陈公,计将安出?”众人目光灼灼地看向陈珪。
陈珪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成竹在胸:“其一,**攻讦格物,动摇其本**。彼等不是耗费巨万,搞什么‘飞天’、‘铁道’吗?便让天下人皆知,此等奇技淫巧,于国计民生何益?徒耗民脂民膏尔!可联络清流御史(指那些思想保守、不通时务的官员),上表弹劾,更可遣门人弟子,于士林学子、市井百姓间散布言论,称其‘违背圣人之道’,‘招致天怒,故有北疆之祸’!”
“其二,**渗透科举,以图将来**。此次科举,乃新政首次大比,天下瞩目。林凡欲以此选拔寒门,吾等便让他选不成,或者,选上去的,也得是‘自己人’!各家家学渊源,门生故旧遍布州郡,在考官人选、考题风向、乃至考生资格审核上,难道还做不得手脚?务必让吾家子弟,或亲近吾等之寒士,占据上榜多数!”
“其三,**地方掣肘,阳奉阴违**。新政条令,到了郡县,如何执行,还不是靠当地官吏?吾等世代经营,地方郡守、县令,多少与吾等有旧。清丈田亩,可以拖延;新式农具,可以抵制;官学兴建,可以怠工。只要做得巧妙,让那林凡政令不出洛阳,其新政便如无根之木!”
他每说一条,在座众人的眼神便亮一分。这些手段,是他们千百年来娴熟使用的权术,如今用来对付这看似强大无比的新朝,似乎依然有效。
“只是……监国议会中,尚有荀顗、顾雍等人……”崔氏代表有些犹豫。
陈珪冷哼一声:“荀文若(荀彧)一生忠于汉室,其侄却屈身事贼,颍川荀氏,早已不是当年之荀氏!顾元叹(顾雍)明哲保身,不足为虑。彼等在议会,正好可为吾等耳目,至少,不至与吾等公然为敌。只要我等做得隐秘,造成既定事实,纵然林凡察觉,难道还能将天下士族一并铲除不成?他还要不要这天下安稳了?”
密室内,昏暗的灯火跳跃着,映照着一张张或阴鸷、或狂热、或忧虑的脸庞。一场针对新朝根基的无声反扑,就在这暗室之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舆论风波,暗箭伤人**
数日之后,一股诡异的暗流开始在洛阳乃至其他大城的士林与市井间蔓延。
在太学(林凡保留了太学,但改革了教学内容)附近的茶肆酒坊中,常有儒衫士子聚众议论。
“听闻那格物院,为造那能上天的‘球’,耗费银钱数十万贯!若用以赈济灾民,可活人无数啊!”
“可不是么!还有那什么‘铁道’,竟要用上好的硬木甚至铁轨铺路,只为跑那马拉之车?劳民伤财,莫此为甚!”
“圣人有云:‘君子不器’。吾辈读书人,当明经义,修德行,安邦定国。如今却推崇匠人之术,本末倒置,岂不闻‘玩物丧志’?难怪北疆不宁,此乃上天警示!”
这些言论,经过精心包装,引经据典,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极易煽动那些对新生事物本能排斥、或对现状不满的保守士人。
与此同时,市井之间也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谣言。
“知道为啥北边胡人打过来吗?就是林丞相搞那些玩意儿,惹老天爷不高兴了!”
“听说那热气球上去的人,下来就疯了,说是窥见了天庭,被天神责罚了!”
“科举?嘿,那都是骗人的!早就内定好了,都是那些巴结丞相的寒门子弟,咱们平头百姓,哪有份儿?”
谣言如同瘟疫,传播速度极快,且难以查证源头。它们精准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民众的迷信心理,虽然荒诞,却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侵蚀新政权在底层民众中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