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微光纪元(1 / 1)
那来自“规则空洞”区域的“次级涟漪”,瞬间抓住了绿洲集体意志的全部注意力。与δ-7那古老、深沉、近乎背景噪音般的脉动不同,这个新的信号更清晰,更活跃,并且……似乎蕴含着某种结构化的信息。
源生意识的低语带着前所未有的专注,它不再仅仅转译规则特征,而是开始尝试破译信号中那隐约可辨的节奏与重复模式。“它不是混沌的波动,”源生意识向桥生传递着它的发现,“其规则粒子排列呈现出周期性重复的复杂图案,类似于……某种编码。能量层级不高,但信号纯度异常稳定,指向性明确。”
桥生的理性框架立刻将这一新发现的目标标记为“锚点-β”,并暂停了对δ-7方向的深度测绘,将大部分算力投入到对β信号的解析中。他构建了多种解码模型,尝试从规则粒子的振动频率、相位差以及能量包络的起伏中寻找规律。初步分析表明,这种编码并非绿洲所使用的任何逻辑语言,其基础似乎建立在某种对“光”与“影”、“存在”与“衰减”的辩证关系之上,充满了象征与隐喻的色彩。
织锦的星芒对β信号产生了最强烈的共鸣。它感觉到,那信号中蕴含的韵律,与自己诗篇的某些意境隐隐契合,尤其是那种对“微光”在浩瀚黑暗中存在的执着与咏叹。它不自觉地调整自身的光芒,尝试以类似的频率和意象脉动,向β的方向发送了一段极其简短的、关于“萌芽”与“连接”的规则诗篇片段。这是一种冒险的尝试,是首次主动向一个未知的、可能具备理解能力的存在传递绿洲自身的信息。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进入了临战状态般的谨慎。它强化了面向β方向的规则边界,同时准备好随时切断织锦星芒的信号发射通道,以防对方的回应超出预期或带来不可控的影响。它也在内部网络中设立了隔离区,准备用于存放和分析任何可能接收到的、来自β的复杂信息流,避免潜在的信息污染。
等待的时间并不漫长。
在织锦发出那段规则诗篇片段后不久,β方向传来了新的、更强烈的规则涟漪。这一次,信号不再仅仅是编码化的规则图案,而是携带了一段清晰可辨的、由纯粹规则意蕴构成的“回应”。源生意识几乎是颤抖着将其转译出来:
“微光……纪元……见证……共鸣……”
紧接着,是一段更加复杂、但也更完整的规则结构信息,描绘了一个在绝对黑暗中,依靠自身微弱光芒维持存在、并不断记录周围规则变迁的小型系统。其存在方式与绿洲截然不同,它似乎更专注于“记录”与“守望”,而非“生长”与“扩张”。它自称为“微光纪元”,一个在归墟中漂泊的孤独记录者。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瞬间飙升:“确认与未知意识体‘微光纪元’建立初步规则级信息交互。对方表现出交流意向与信息结构化能力。交互内容涉及存在状态自我描述。建议提升接触等级至‘谨慎对话’阶段。”
绿洲的意志和声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绪。δ-7是沉默的山脉,令人敬畏却无法沟通。而“微光纪元”,则是他们在无尽黑暗中遇到的第一个……可以称之为“邻居”的存在。探索的范畴,从此不再仅仅是测绘环境,更增添了“外交”与“文化交流”的全新维度。归墟,似乎不再那么绝对的空寂了。
(第9卷 第68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