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封神(2 / 2)
有汽车博主自发发起投票:“你愿意为一家透明到敢直播拆解的车企买单吗?”参与人数超二十万,支持率高达87%。
更令人意外的是,两名曾供职于合资品牌的退休工程师联名写信,请求以志愿者身份加入“星辰号”质量监督团。他们在信中写道:
“我们干了一辈子汽车,见过太多隐瞒与妥协。如今看到有人敢把每一处缺陷晒出来改,反倒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希望。”
丁元英亲自回信,并将信件张贴在厂区文化墙上。
一周后的夜晚,第三辆车顺利抵达测试终点站——云贵交界处的一个偏远乡镇。
司机下车时双腿微颤,却笑着举起手机录下视频:“各位网友,我刚跑完一千二百公里。除了雨刮器有一次卡顿(已远程修复),其他一切正常。这车……扛得住。”
视频上传当晚,播放量破百万。
有网友留言:“原来最动人的不是性能参数,是一个团队面对问题时不躲不藏的态度。”
就在这一刻,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正式发函,邀请“星辰号”参与制定《乡村适用车辆技术标准》草案编制工作。
这意味着,“星辰号”不再只是一个产品,而将成为行业规则的参与者。
春深时节,山花烂漫。
厂区新建的培训中心迎来第一批学员——十二名来自周边村庄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二十六岁,学历最高仅为高中,但他们眼神明亮,充满渴望。
丁元英站在讲台上,没有讲技术,也没有谈梦想。
他只说了一句:“你们不必成为天才,也不必惊艳世人。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五年后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课程由老刘带头授课,内容从识图、装配到安全规范,全部采用“理论+实操”模式。每人配发一本蓝色手册,封面印着一行字:
“你造的不是车,是通往未来的路。”
芮小丹负责组织外部资源对接,成功促成与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学员结业后可获得国家认证资格证书。她还在厂区设立了“创新建议箱”,凡是被采纳的技术改进方案,提出者将获得奖金和署名权。
一个月内,收到有效建议四十七条,其中三项已被应用于新一批车型改进。
冯春梅提出的“便于农村维修的快拆式电池舱”构想,甚至引起了新能源领域投资人的注意。
又是一个黎明。
新的一批“星辰号”骨架正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不同的是,这一次,车身铭牌上多了一串二维码。
扫码即可查看该车从第一块钢板切割到最终下线的全过程影像记录,包括每一位经手工人的姓名、操作时间、质检结果。
丁元英称之为:“生命的履历。”
韩楚风再次来访,站在车间门口看了许久,忽然笑道:“你知道你现在像什么?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这个行业的铁幕。”
“我不在乎像什么。”丁元英望着忙碌的工人,“我只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星辰号’,不会问它是不是大厂出品,而是问它是不是够好。”
远处,一台新车完成最后一道喷漆工序,缓缓驶出涂装线。
阳光穿透厂房玻璃,洒在崭新的车身上,映出一道流动的光带。
仿佛有一粒星火,终于燃成了燎原之势。
而在那光的背后,无数双手仍在继续焊接、调试、记录、学习。
他们不知道未来有多远,只知道,只要车轮还在转动,他们就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