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回1983:东北赶山狩猎年代 > 第190章 爆竹声中迎新春

第190章 爆竹声中迎新春(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吃了那黏牙又香甜的关东糖,年味儿便如同打翻了香料盒子,浓郁得化不开了,丝丝缕缕地渗透进靠山屯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缕寒风里。盘算清楚家底,明确了来年方向的曹家,更是将这年节的气氛,操办得格外红火、格外踏实。

清晨,天光未亮,屯子里便已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那是心急的孩童在试放拆下来的小鞭。曹云飞起了个大早,呵出的白气在清冷的空气中凝成长长一道。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准备进山的工具,而是搬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大红纸、墨块和砚台。管彤彤已经将炕桌擦得锃亮,研好了浓淡相宜的墨汁。写春联,是曹家年前的一件大事,也是曹云飞为数不多能够静心展露的另一面。

他铺开红纸,提起那支狼毫笔,笔尖饱蘸墨汁,略一凝神,便手腕悬动,笔走龙蛇。他的字算不上多么精妙的书法,却自有一股山野的筋骨与猎人的沉稳力道。上联:“虎啸山林辞旧岁”,下联:“鹿鸣春涧报新年”,横批:“山海同春”。这内容,既贴合了他猎人的身份,又暗合了他山海两栖的事业,更寄托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写得好!”不知何时,靳从起也溜达了过来,搓着手看着墨迹未干的对联,咧嘴笑道,“云飞哥,你这字是越来越有劲儿了!回头给我家也写一副呗?我爹念叨好几天了。”

“行,等墨干了,给你写。”曹云飞笑着应下。一时间,来曹家求春联的乡邻络绎不绝,曹云飞来者不拒,管彤彤和曹云霞则在一旁帮忙裁纸、晾晒,堂屋里墨香弥漫,欢声笑语不断。

女人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李凤英带着管彤彤、曹云霞,以及过来帮忙的靳从起媳妇和其他几个相熟的妇女,占据了最大的那间屋子,开始了年前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包冻饺子。大盆的酸菜猪肉馅、白菜粉条馅早已调好,散发着诱人的油香和酸菜特有的发酵气息。和好的面团光滑而有弹性,被分成无数个小剂子。擀面杖在案板上欢快地滚动,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一张张圆如满月、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被飞快地擀出。巧手的妇女们手指翻飞,一捏一合,一个个形如元宝、肚大边窄的饺子便整齐地码放在盖帘上,很快就摆满了一帘又一帘。这些包好的饺子会被端到屋外,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迅速冻硬,然后装进干净的面袋子里,储存在仓房的大缸中,足够吃到正月十五。

除了饺子,蒸粘豆包、炸馓子、做豆腐……各种年节吃食一样都不能少。灶间的火几乎整天不熄,大锅里的水汽蒸腾而上,混合着豆沙的甜香、油炸面食的焦香,将整个屋子都熏得暖烘烘、香喷喷的。小海山和赵明这些孩子,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大人身后,眼巴巴地等着第一锅豆包出锅,或者偷偷捏一块刚炸好的馓子,被烫得直吹气,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男人们也没闲着。曹云飞和靳从起、于小海等人,挑了个晴好的日子,将屯子里分给曹家那份年猪(按屯子里的惯例,几家合伙杀年猪,按户分肉)从大队猪圈里赶了回来。杀年猪是屯子里的大事,几乎相当于一场小型的庆典。请来的杀猪匠手艺娴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放血、褪毛、开膛、分割……一系列流程有条不紊。孩子们既害怕又兴奋地远远看着,大人们则围着议论着这猪的膘情。新鲜的猪肉一部分当场就下锅,和酸菜、血肠一起炖了满满一大锅“杀猪菜”,招呼着来帮忙的乡邻和附近亲戚一起享用,热气腾腾,肥而不腻,吃得人满头大汗,满嘴流油。剩下的肉则按照不同部位,或腌制,或冷冻,成为整个正月里餐桌上的主角。

腊月二十八、九,是扫尘的日子。曹云飞带着靳从起,拿着绑了长杆的扫帚,将屋顶、墙角的蛛网灰尘尽数扫去。管彤彤和曹云霞则用温热的碱水,将家里的柜子、窗户、炕席擦洗得干干净净,连窗户纸都重新糊了一遍,换上崭新的、印着“喜鹊登梅”或“连年有鱼”图案的窗花。整个家仿佛都跟着透亮、崭新了起来。

大年三十,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到来了。

这一天,空气里都仿佛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喜庆的气息。从早上开始,零星的鞭炮声就逐渐密集起来。曹云飞早早地就将那副自己写的春联,用熬好的浆糊,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大门两侧和门楣上。红纸黑字,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和精神。

管彤彤和李凤英则在厨房里进行着最后的冲刺。炖鸡、烧鱼、蒸碗(扣肉、酥肉等)、炒菜……一道道硬菜被精心烹制出来,浓郁的香气勾得人食指大动。堂屋的八仙桌被擦得能照出人影,上面摆满了瓜子、花生、冻梨、糖果,准备迎接除夕夜的守岁。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屯子里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曹云飞领着穿戴一新的小海山,来到曹有才和李凤英的房间。炕上铺着崭新的炕被,曹有才穿着管彤彤新做的棉袄,靠着被垛坐着,李凤英也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暗红色罩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