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的袖子好大呀,能装东西吗?(1 / 1)
婚礼后的清溪村,并未因宾客散去而沉寂,反而因一场“汉风非遗研学”的筹备,添了几分新的热闹。七月的晨光刚漫过稻田,陆则就带着合作社的村民们在“匠心广场”搭起了临时研学课堂——竹编架上挂着刚编好的汉服发簪,刺绣绷子上铺着待绣的缠枝莲纹样,连石桌上都摆好了孩子们用的迷你竹篾和彩线,处处透着中式文化的雅致。
“苏老师说,第一批研学团下周就到,都是城里的小学生,咱们得把细节再捋顺些。”陆则拿着研学方案,跟王大爷、李婶等人商量,“竹编课就教孩子们编简单的发绳,您老多带几个年轻村民当助教;刺绣课让李婶牵头,选最基础的花瓣纹样,别让孩子们觉得难;还有汉服体验环节,得提前把尺寸分好,再教孩子们简单的拱手礼,可别出了岔子。”
王大爷拿着竹篾比画着:“放心吧,我昨天特意编了几个样品,你看这小发绳,编起来快,还能让孩子们自己选彩线,保证他们喜欢。”李婶也笑着点头:“我跟姐妹们把刺绣图样都印好了,用的是不扎手的棉线,还准备了小剪刀套,绝对安全。”倾喃则忙着整理汉服,把适合孩子穿的短款襦裙和直裾分类叠好,每件衣服上都别着一张小卡片,写着对应的尺码和穿着步骤:“咱们得让孩子们穿得舒服,学得开心,才不算辜负苏老师的推荐。”
沈亦舟和凰慕则在“记忆馆”里加了“汉风故事角”,墙上挂着《诗经》里的田园诗句,展柜里摆上了村民们仿制的古代农具——竹编的簸箕、木质的耒耜,还有绣着传统纹样的老粗布帕子。“咱们得让孩子们知道,汉服不只是衣服,背后还有很多文化故事。”沈亦舟指着展柜里的竹编簸箕,“比如这个,古代的农民就是用它筛粮食,跟咱们现在编的竹篾手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凰慕还特意找了几本带插图的儿童版《周礼》,放在故事角的桌子上:“等孩子们来,我就给他们讲古代婚礼的礼仪,再对比咱们上次的婚礼,让他们更懂中式文化的美。”
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准备研学手册,手册里不仅有每天的课程安排,还加了“乡村日记”板块,让孩子们记录每天的收获。“咱们还可以在手册里加几道简单的‘非遗小问答’,比如‘竹编有哪些用途’‘汉服的袖子为什么这么宽’,答对的孩子给个小奖励,比如竹编小挂件。”温叙言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樊赟笑着补充:“奖励就用合作社的手作,既实用又有意义,还能让孩子们记住这次研学。”
七月中旬,第一批研学团终于到了。三十多个孩子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背着小书包,一进村就被村口的竹编“囍”字和汉服装饰吸引住了,叽叽喳喳地围着倾喃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能穿汉服呀?”“那个竹编发簪好漂亮,我能编一个吗?”
倾喃笑着安抚孩子们:“别急,咱们先去‘记忆馆’听故事,再穿汉服、学手艺,保证让大家玩得尽兴。”在“汉风故事角”,凰慕拿着绘本给孩子们讲《诗经·七月》里的农耕生活,当说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时,还拿出了村民们养的蚕宝宝:“你们看,古代的人就是靠养蚕缫丝做衣服,咱们现在穿的汉服,用的也是这样的丝绸和棉布,是不是很神奇?”孩子们凑在盒子周围,小声议论着,眼里满是好奇。
最热闹的还是汉服体验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穿上短款襦裙和直裾,有的小姑娘对着镜子转圈圈,看着裙摆飘起来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小男孩学着拱手礼,虽然动作还不标准,却格外认真。“老师,我的袖子好大呀,能装东西吗?”一个小男孩举着袖子问。沈亦舟蹲下来,耐心地解释:“古代的人把袖子叫‘袂’,里面有暗袋,可以放小物件,既方便又好看,这就是汉服的智慧呀。”
竹编课上,王大爷手把手教孩子们编发绳。“先把三根竹篾摆整齐,像编小辫子一样,一根压一根……”孩子们跟着老人的步骤,笨拙地编着,有的竹篾散了,就吐吐舌头重新来;有的编得快,还主动帮身边的同学。一个小女孩拿着编好的粉色发绳,跑到王大爷面前:“爷爷,您看我编得好不好?我想送给妈妈!”王大爷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编得真好,你妈妈肯定喜欢。”
刺绣课上,李婶教孩子们绣花瓣纹样。“针要从,小心翼翼地绣着,虽然有的花瓣歪歪扭扭,却都格外专注。一个小男孩绣完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师,我绣的花瓣有点丑。”李婶拿起他的作品,笑着说:“不丑呀,这是你亲手绣的,最有心意了,比买的还珍贵。”
傍晚时分,孩子们穿着汉服,在“匠心广场”上举行了一场小小的“汉风联欢会”。有的孩子朗诵《诗经》里的诗句,有的孩子展示自己编的竹编发绳和绣的手帕,还有的孩子跟着村民学跳简单的传统舞蹈。夕阳下,孩子们的笑声、歌声和竹篾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童声汉韵图”。
“没想到孩子们这么喜欢传统文化,”陆则看着广场上的景象,笑着对身边的倾喃说,“咱们的研学项目算是成功了。”倾喃点点头:“是啊,以后咱们还要多办几期,让更多孩子来这里感受中式文化,感受乡村的美好。”
研学团离开后,清溪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感谢信。有位家长在信里写道:“孩子回家后,天天跟我们说在清溪村的经历,还教我们编竹编发绳、行拱手礼,说以后要穿汉服去学校,让同学们也知道中式文化有多美。谢谢你们给孩子这么好的体验!”还有位家长寄来了孩子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清溪村研学之旅》,里面写道:“王爷爷编的竹篾好神奇,李奶奶绣的手帕好漂亮,我以后也要学非遗手艺,做传统文化的小传承人。”
这些反馈让六人充满了动力,他们开始筹备第二批研学团,还根据第一批的经验,优化了课程内容——增加了“古法造纸”体验,让孩子们用村里的稻草和树皮造纸;开设了“汉风美食课”,教孩子们做简单的传统点心,比如青团、米糕;还邀请了非遗圈的张大师来做讲座,给孩子们讲竹编的历史和文化。
张大师来的那天,村里的工坊里挤满了人。他穿着素色的交领长袍,手里拿着不同年代的竹编物件,从古代的竹篮到现代的竹编装饰品,一一展示给孩子们看:“竹编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你们看这个古代的竹篮,编法和现在咱们学的差不多,这就是手艺的传承。”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张大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汉风美食课”也深受孩子们喜欢。李婶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做青团,从揉面、包馅到蒸制,每一步都让孩子们参与。“面团要揉到光滑,馅要包均匀,蒸的时候要注意火候……”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像模像样地跟着学,有的孩子把面团揉成了小团子,有的孩子包馅时把馅露了出来,却都笑得格外开心。当青团蒸好,孩子们咬着自己做的青团,脸上满是满足:“真好吃!比妈妈买的还好吃!”
随着研学项目的推进,清溪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有更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研学,还有不少汉服爱好者和非遗文化研究者慕名而来。村里的合作社也推出了更多“汉风非遗”手作,比如绣着传统纹样的汉服配饰、竹编的汉式收纳盒、木质的汉服发冠,订单量越来越大,村民们的收入也跟着增加。
王大爷看着合作社里忙碌的景象,笑着说:“以前总担心这竹编手艺没人学,现在好了,不仅孩子们喜欢,还有这么多人买咱们的手作,这手艺算是传下去了。”李婶也点点头:“是啊,咱们得好好做,不辜负大家的喜欢,也不辜负陆则他们的付出。”
夕阳下,陆则和倾喃、沈亦舟和凰慕、温叙言和樊赟手牵手走在稻田边,看着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听着工坊里传来的竹篾声和笑声,心里满是温暖。“咱们当初来村里做‘烽火之声’时,没想到会走到今天,”陆则轻声说,“现在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里的文化和手艺,咱们更要好好守护这份美好。”
倾喃靠在陆则肩上,笑着说:“以后咱们还要在这里办更多有意义的事,让清溪村成为中式文化和非遗手艺的传承地,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这里的温暖。”
“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非遗手艺的传承里,在中式文化的弘扬里,更在三对新人与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守里。未来,还有更多关于传统、关于热爱、关于温暖的美好,等着他们用双手去创造,用真心去守护,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汉韵与生机,让每一份匠心都能跨越时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