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伯邑考之仁(1 / 2)
西岐农事的细微改进,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根基。而云逸的目光,并未仅停留在田垄之间。他深知,一个势力的兴衰,不仅在于仓廪是否充实,更在于是否有贤德之人引领。于是,他那化身农夫的投影,在田间劳作之余,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西岐的政治核心,尤其是那位以仁孝闻名的世子——**伯邑考**。
伯邑考,姬昌长子,性情温良敦厚,待人宽和,且精通音律,在西岐乃至周边诸侯国中皆有贤名。云逸化身通过几次“偶然”的机会,凭借其展现出的对农事、民情的熟悉与一些独到见解,引起了负责部分民政事务的伯邑考的注意,被征召为临时的**民政顾问**,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位未来的关键人物。
伯邑考确实仁厚,事必躬亲,体恤民情。然而,在云逸看来,其处理政务的方式,更多依赖于个人品德与经验,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法与效率意识。云逸化身便以此为切入点,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以建议的方式,将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事务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治理能力,助其积累更扎实的声望。
**【建议一:档案标准化与流程优化】**
伯邑考每日需处理大量民间诉讼、赋税记录、户籍变更等文书。原先,这些竹简、木牍记录格式不一,存放混乱,查阅极为不便。
云逸化身在协助整理文书时,“无意”中感叹道:“世子仁德,每日披阅如此之多卷宗,实在辛劳。若能将各类文书,按‘户籍’、‘田亩’、‘诉讼’、‘税赋’等分门别类,统一记录格式,并编号存放,再辅以一份总目索引。日后查阅,只需按图索骥,岂不省时省力?”
他进一步建议,对于一些常见事务,如户籍登记、田亩变更申请等,可以制定固定的流程和文书模板,让基层小吏按章办事,减少不必要的往复请示,也降低了因个人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
伯邑考闻言,思索片刻,眼中露出光彩:“先生此言大善!如此一来,不仅我轻松许多,着手推行。很快,西岐的民政档案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办事效率显着提升,百姓称便。伯邑考“处事明快,条理清晰”的名声,悄然传开。
“管理点一:引入分类、标准化与流程化管理概念,提升行政效率与规范性。”
**【建议二:数据统计与决策支持】**
西岐时有赈济灾民、调配物资之事。以往多凭主事者估算和地方上报,难免疏漏或不均。
一次,某地遭了雹灾,请求赈济。伯邑考正与僚属商议调拨多少粮草。云逸化身在一旁,看似随意地进言:“世子,可知该地共有户数多少?丁口几何?往年存粮大概多少?此次受灾田亩具体有几成?若能依据这些数据,结合每日人均最低耗粮,推算出一个大致范围,再行调配,或可更为精准,既不让灾民挨饿,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他提出了简单的**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概念。建议伯邑考责成各地,定期上报更详细的户籍、田亩、仓储等基础数据,并尝试建立简单的统计图表,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治下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伯邑考依言试行,虽然初期数据收集困难重重,但初步成型的统计资料,确实让他在处理类似赈济、徭役分摊等事务时,心中更有底气,决策也显得更为公允、科学。其“处事公允,谋定后动”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