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林望的真诚与决心,打动企业(1 / 2)
秦观的话,像一块冰,砸进滚沸的油锅里。
会议室里瞬间一片死寂。
王林和李悦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他们看着那面墙壁般巨大、闪烁着无数数据流的黑色屏幕,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科幻电影里,而对方,正要求他们驾驶一艘从未见过的外星飞船。
复现一场十五年前的矿难?
这怎么可能!
王林喉结滚动,嘴唇哆嗦着,想对林望说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别冲动”的眼神。可他发现,自己连动一下都做不到。那块巨大的屏幕,像一个黑洞,吸走了他所有的勇气和经验。他几十年的机关生涯,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李悦紧紧攥着自己的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秦观那句冰冷的挑战在回响。
“你来。”
秦观向林望招了招手,那不是邀请,是最后通牒。他头顶那枚【考察】的标签,亮度已经达到了顶峰,像一颗即将爆炸的恒星。
战略发展部的负责人方磊,脸上的笑容已经有些僵硬。他没想到,秦观这个技术狂人会玩得这么大。这已经不是考察,这是在羞辱。他看向林望,眼神里带着歉意,准备随时开口,将这场即将失控的会面强行中止。
然而,林望动了。
他没有丝毫犹豫,径直从座位上站起,走向那面巨大的屏幕。他的脚步不快,皮鞋踩在光洁的地板上,发出沉稳而有节奏的声响,像钟摆,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望!”王林终于忍不住,压着嗓子喊了一声。
林望没有回头,只是抬起手,做了一个“稍安勿躁”的手势。
他走到秦观身边,与他并肩站立,一同面对那片由数据构成的星辰大海。他身上那套合体的深色西装,与秦观的格子衬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是两个不同文明的使者,在此刻交汇。
“我不懂技术,也不会操作你们的平台。”林望开口,声音平静得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只能提供一些,可能被你们的数据库忽略掉的‘初始边界条件’。”
秦观没有说话,只是侧过脸,用眼角的余光看着他。那枚【技术至上】的标签,让他本能地对“外行指导内行”这种事,抱有极度的反感。
“开始吧。”林望的目光,投向屏幕中央那个宏源煤矿的三维地质模型。
秦观的手指在悬浮的虚拟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参数设置界面。密密麻麻的英文术语和数字框,看得王林眼晕。
“2008年7月,宏源煤矿正在进行工作面的回采。这个工作面,在你们的模型里,地质结构是稳定的石灰岩层,对吗?”林望问。
秦观调出地质剖面图,点了点头:“国家地质勘探局的数据,误差率低于千分之三。”
“好。”林望说,“现在,请在这个工作面顶板上方三百米处,增加一个‘采空区’。”
秦观的动作停顿了一下:“数据库里没有这个采空-区的记录。”
“因为它从未被上报过。”林望的语气没有波澜,“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小煤窑留下的烂摊子。没有图纸,没有记录,只有当地老矿工的口头记忆。根据我们从一位退休矿长那里问到的信息,那个采空区的范围,大概是长一百米,宽五十米,积水量不明。”
秦观皱起了眉,但手指还是在键盘上动了起来,按照林望的描述,在模型中凭空“挖”出了一个不规则的黑色区域。
“积水量设为多少?”
“不知道。”林望摇头,“但那位老矿长说,那年春天雨水特别多。所以,请把这个采空区的‘饱水度’参数,设定为90%。”
秦观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种基于口述和推测的参数,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污染数据源”。但他没有反驳,依旧照做了。
“第二,”林望继续,“2008年5月,工作面的一根液压支架曾出现故障,上报的维修记录是‘油路堵塞’。”
“这个我知道。”秦观调出一条记录,“三小时就修复了,不会对结构产生影响。”
“但实际情况是,那根支架的主承重结构出现了一条微小裂缝。当时带班的班长为了省事,也怕被罚款,就没上报,只做了简单的焊接处理。请将这根支架的‘结构强度’参数,下调15%。”
“有证据吗?”秦观问。
“证据就是,那位班长,在那次透水事故中,是第一批遇难者。这是我们从他妻子那里问来的,他出事前一天晚上,还在饭桌上念叨,说‘早知道就该换了那根杆子’。”
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王林和李悦怔怔地看着林望的背影。他们现在才明白,林望要他们整理的,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信访记录和劳模事迹,还有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浸透着血泪和悔恨的、活生生的细节。
秦观沉默了足足十秒。他看着屏幕上那个微不足道的参数框,手指悬停在空中。最后,他还是将那个代表着100%的数字,改成了85%。
“第三,事故发生前一周,井下瓦斯监控系统有三次异常报警,时间都在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官方结论是‘传感器夜间漂移’。”林望的语速不疾不徐。
“这个我也分析过。”秦观说,“那几次报警的峰值都不高,而且很快恢复正常,确实符合传感器漂移的特征。”
“但矿上的老鼠,在那几天异常活跃。”林望说,“负责巡查的工人在日志里写了三次‘老鼠搬家,怕不是要下大雨’。老鼠对瓦斯的敏感度,比机器高。请将那几天的‘游离瓦斯浓度背景值’,上调5%。”
“这不科学。”秦观终于忍不住反驳。
“但很真实。”林望回答。
两人对视了一眼。秦观从林望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虚张声势,只有一种对事实的绝对尊重。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那个参数,做了微调。
……
接下来,林望一口气,又说出了七八个类似的“边界条件”。
“……事故前半个月,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有0.5毫米的异常跳动,被当做仪器误差忽略了,请把它加回去。”
“……那几天,井下通风系统的主风机正在进行年度检修,备用风机功率只有主风机的80%,请调整‘风量’参数。”
“……透水点附近有一条被废弃的探水巷道,图纸上标注已经封死,但实际上,封堵墙因为常年失修,有渗水。请增加一个‘渗透系数’,数值就设为0.01。”
他说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于那些泛黄的、潦草的、甚至带着泪痕的档案记录。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微不足道。但当这些被正规数据库忽略、被“科学”摒弃的“草根数据”一个个被添加进去时,屏幕上那个原本稳定、精确的数字化矿井模型,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完美”,越来越接近那个充满了隐患和不确定性的、真实的地下世界。
王林已经完全看呆了。他终于明白,林望的“战书”,凭什么这么硬气。因为这份战书的每一个字,都是用人命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