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61章 新征程(中)

第161章 新征程(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入选“新饮食文化工程”重点单位,如同一枚沉甸甸的勋章,挂在了“何记”的胸前,也系在了何晓的心头。这份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带来的不仅是荣誉和潜在的资源倾斜,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期待。它意味着,“何记”的一举一动,不再仅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盈亏,更与行业风向、文化传承乃至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产生了微妙的关联。何晓深知,这顶“帽子”不好戴,戴上了,就必须展现出与这份荣誉相匹配的格局、担当和实绩。

外部,鲜花着锦,赞誉纷至沓来;内部,在短暂的振奋之后,何晓迅速将团队的工作重心,从“庆祝”转向了“践行”。他反复在高层会议上强调:“‘重点单位’不是终点,是起点,是责任状。我们要思考的是,‘何记’能为这个‘工程’贡献什么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是这个‘名分’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便利。”

他将“新饮食文化工程”的参与,深度融入“何记”既定的“根系深植”战略中,提出了“内外兼修,赋能行业”的参与原则。

对内,“刀刃向内”,苦练“可共享的内功”。

何晓要求各业务板块,以“行业标杆”和“可复制推广”为标准,重新梳理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体系。

? 技艺传承模块化:指令“何记餐饮学院”牵头,联合老师傅团队,将“何记”核心菜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系统性的分解、记录和标准化,形成一套兼具操作指导性和理论深度的“数字厨艺教材”。这套教材的目标,不仅是内部培训,更是为行业中中小企业培训厨师提供范本。

? 供应链标准开源:在确保商业机密的前提下,精选“何记”在食材源头管控、冷链物流、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部分非核心标准操作流程(SOP),整理成“餐饮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白皮书”,计划向行业公开发布,助力整体产业链水平提升。

? 绿色运营工具箱:将“何记”在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理、可持续包装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打包成“绿色餐厅实施指南”,供同行参考。

对外,“开放赋能”,争当“暖心的链主”。

何晓摒弃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思维,定位“何记”为“餐饮产业生态的共建者”。

? 发起“中小餐企赋能计划”:利用“何记”的集中采购优势,为经过筛选的、诚信经营的中小餐饮品牌,提供优质优价的食材集采服务,降低其采购成本。开放“何记”的中央厨房闲置产能,为它们提供符合标准的预制菜代加工服务。

? 打造“餐饮人才共享平台”:基于“何记”的培训体系,联合职业院校,为行业输出经过系统培训的厨师和服务人才。并探索建立行业“柔性用工”机制,缓解餐饮业“招工难、用工贵”的痛点。

? 设立“饮食文化研究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和民间美食家,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区域菜系、烹饪科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夯实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这一系列举措,扎实地推进着,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需要投入不菲的资源,但其带来的行业口碑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比拟的。 “何记”逐渐被视为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行业领袖,而非一个冰冷的商业巨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何记”潜心践行其行业责任,试图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共生的产业生态时,一场源自最基础、也最敏感的“食材价格”领域的恶性竞争,如同地下涌动的暗火,骤然爆发,几乎将“何记”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肉搏战”。

国内几家新兴的、以资本烧钱模式快速扩张的互联网餐饮平台,为了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针对“何记”的核心菜品(如红烧肉、白切鸡等),发动了凶猛的“价格狙击”。他们利用其庞大的线上流量和资本补贴,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同类菜品,意图非常明确:通过“赔本赚吆喝”,打垮“何记”的门店客流,特别是对价格敏感的家庭客户和年轻客群。

一时间,“何记”多家门店的客流受到明显冲击,尤其是开在大型商圈、与这些平台门店比邻的位置,业绩下滑严重。区域经理们告急的电话纷至沓来,团队内部弥漫着焦虑情绪,要求总部要么跟进降价、要么加大营销补贴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是一场典型的“降维打击”,粗暴却有效。 如果“何记”应战,势必陷入亏损泥潭,损害品牌价值;如果不应战,则可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压力再次聚焦到何晓身上。 他召集核心团队,连夜开会商讨对策。会议室里,充满了焦灼的气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