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74章 灯火阑珊

第174章 灯火阑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跨界融合项目”:有意设计一些需要“何记”内部精英与外部专家、甚至潜在竞争对手共同合作解决的战略性课题(如“未来蛋白质来源探索”),在实战中观察、磨合、发现未来的领军人物和合作模式。

? “何记学者”计划:设立高额奖学金,资助极具潜力的青年学者在全球顶尖学府攻读与食品系统、可持续发展、商业伦理相关的博士学位,要求是他们毕业后需在“何记”或相关机构服务一定年限。这是一项超长期的投资,旨在为“何记”储备十年、二十年后的顶尖智力资源。

就在何晓潜心于这些“百年大计”的布局时,一场关于“何记”未来灵魂的、静悄悄却意义深远的“对话”,在父子之间展开了。

何昊在茶研所工作已近一年。他褪去了硅谷的浮华,皮肤晒成了小麦色,手上添了些许劳作留下的薄茧。他不再高谈阔论颠覆性技术,而是沉迷于跟着老师傅们翻山越岭,记录不同山场、树龄、制作工艺对茶叶风味的影响,用他学到的数据分析方法,试图为传统的制茶经验建立更精细的“风味图谱”。他的变化,何晓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一个周末的傍晚,父子二人在传承院的茶室对坐。何昊泡着一款他最近深入研究的老枞水仙,手法已颇为娴熟。

“爸,”何昊斟上茶,语气平静,“我最近总在想一个问题。咱们‘何记’的味道,说到底,是建立在土地、阳光、雨水这些自然馈赠,和一代代老师傅的手艺上的。可是,现在气候变得这么怪,以后这些好山场、好原料还能不能保住?老师傅的手艺,年轻人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学得会?如果这两样根基动摇了,‘何记’的‘味道’还能延续下去吗?”

何晓端起茶杯,嗅着沉稳的枞香,没有立即回答。他看着儿子眼中不再是困惑,而是带着责任感的忧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他期待已久的对话。

“昊儿,你能想到这一层,说明你这山没白跑,茶没白学。”何晓缓缓道,“你问到了根子上。‘何记’这盏灯,油是自然给的,火是人心点的。油会不会干,火会不会灭,谁也不敢打包票。”

他话锋一转:“但你看这传承院,存着那么多老菜谱、老手艺,有些菜,现在的原料确实找不到了,做法也失传了。可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劲存着?”

何昊若有所思。

“存着,不是为了照原样再做一遍。”何晓目光深远,“是为了告诉后人,咱们的祖先,曾经用那样的智慧,在那样的条件下,创造过那么好的味道。这是‘根’的记忆。未来的‘何记’味道,不一定和今天一模一样。它可能用新的技术,在新的环境下,甚至用不一样的‘食材’,但只要做它的人,心里还装着对自然的敬畏,对食客的诚意,对‘好味道’那份不变的追求,这盏灯的‘魂’就在,火就不会灭。”

“你的任务,”何晓看着儿子,语气郑重,“不是简单地把我,或者你爷爷的手艺复制下来。是带着从硅谷学来的眼光,从茶山悟到的心得,去找出那个‘魂’,然后想想看,在未来的世界里,怎么用新的法子,把这个‘魂’点得更亮,传得更远。”

这番话,如同一次精神的交接棒。 何昊久久沉默,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他意识到,父亲交给他的,不是一座需要固守的江山,而是一颗需要在新土壤里培育的种子。

几天后,何晓向董事会提出了他思考已久的一项最终建议:成立“何记未来基金会”。 该基金会独立于上市公司体系,由何晓捐出大部分个人持股及资产发起设立,旨在永久性地支持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食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餐饮行业未来领袖的培养。基金会由专业机构独立运作,何氏家族仅保留荣誉主席席位。这意味着,何晓在制度层面,为“何记”超越家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浇筑了最后一块、也是最坚实的基石。

秋意渐深,传承院的夜晚凉意袭人。 何晓披着外衣,站在露台上。脚下的香港,依旧是不夜的繁华,但他心中却是一片波澜不惊的宁静。他已完成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交出了经营的权杖,铺设了制度的轨道,播种了文化的火种,也点燃了下一代心中的光。

灯火阑珊处,并非落幕,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他将从舞台的中央,隐入更深的背景,成为“何记”这部永不完结的史诗里,一个沉默而坚定的注脚。未来的篇章,将由程家明、何昊,以及无数尚未可知的“何记”人,去继续书写。

他抬头望向星空,宇宙无声,却仿佛有一种绵长的力量在静静流淌。何晓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温柔地落下帷幕。而“何记”的故事,必将在新的星辰照耀下,走向更广阔的远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