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心心相传(2 / 2)
何昊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老爹,您的手感,是几十年跟这片山水打交道熬出来的,是宝贝,谁也替不了。我这套东西,是想弄明白,为啥您这片山的茶就是这个味儿?以后万一气候变了,或者要扩大种植,怎么才能保住这个魂?明白了道理,将来年轻人学起来,可能就快一点,准一点。”
俸老爹长长地“嗯”了一声,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这个理儿!老何董(何雨柱)当年来这里收茶,就说过,做生意不能光图快,要扎下根。你爹(何晓)让你回来,是让你来扎根的啊。这根,你算是扎下了。”
“扎根”。 这个词,深深触动了何昊。他回想起在硅谷时,追逐的是风口、是颠覆、是指数级增长,一切仿佛悬浮在云端。而在这滇西南的深山里,在与土地、与茶树、与俸老爹这样的老师傅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找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他不再急于证明什么,也不再焦虑于能否“接班”,而是沉浸在解决具体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开始真正理解父亲何晓常说的“匠心”与“传承”——那不仅仅是坚守传统,更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几乎与此同时,在香港的“何记传承院”,何晓正通过加密线路,听取何昊关于“昆仑计划”阶段进展的汇报。
屏幕上,何昊晒黑了不少,但眼神明亮而坚定,讲述着风味图谱的发现、微气候模型的建立,语气中充满了科研者的严谨与发现者的兴奋,却再无昔日那种急于求成的浮躁。
何晓静静地听着,很少打断,脸上始终带着难以察觉的欣慰。汇报结束后,他问了几个关于数据验证和茶农接受度的细节问题,然后沉默了片刻。
“昊儿,”何晓缓缓开口,“你做的这些事,短期内看不到真金白银,甚至可能永远也没法直接变成财报上的数字。但你是在给‘何记’修‘内功’,是在给咱们的茶碗底下,垫上一块别人搬不走的‘压舱石’。这块石头,比赚快钱,要紧得多。”
他顿了顿,目光穿透屏幕,仿佛能看到儿子身后的苍翠茶山:“你能沉下心,跟土地、跟老师傅学到东西,比你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更让我高兴。‘何记’的将来,需要的不是下一个何晓,也不是下一个程家明,是需要能看懂来路、又能找到新路的人。你走的这条路,是对的。”
父亲的肯定,如同暖流,涤荡了何昊心中最后的一丝不确定。 他明白,自己找到了在“何记”宏大叙事中的独特位置,不是作为权力的继承者,而是作为价值与智慧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几天后,程家明收到何昊发来的一份加密简报,是关于利用“昆仑计划”初步成果,应对欧盟香料壁垒的潜在可能性分析。 简报没有浮夸的承诺,只有严谨的数据推演和几种基于新发现风味物质开发替代配方的技术路径建议。程家明仔细阅读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立即召集核心团队,指示研发部门与何昊的茶研所成立联合项目组,评估将相关技术迁移应用到香料领域的可行性。
这条来自云南深山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支流”,开始悄然汇入“何记”主航道的波涛之中。 它可能无法立刻化解眼前的危机,却预示着一种更深厚、更具韧性的成长模式正在孕育。
夜深人静,何昊独自登上茶山观测站。 满天星斗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山下的村寨灯火零星,万籁俱寂。他回想起父亲何晓在交棒时说过的话:“火种传下去了,能烧多旺,能照多远,看的是添柴的人。”
他曾经以为,“添柴”意味着在总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现在他明白了,添柴,也可以是在无人看见的深山里,守护好那一炉真正的、不灭的“火种”,并用新的方法,让它燃烧得更持久、更纯净。
薪火相传,未必是轰轰烈烈的交接仪式,更可能是这深山里,一灯如豆,却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探索。 何昊知道,他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何记”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不同的“薪传”,而拥有了面对任何风浪的底气与走向更远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