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深海流域(2 / 2)
集团首席技术官(cto)、被誉为“何记大脑”之父的林凡,在一天清晨,向程家明提交了辞职信。
林凡,这位沉默寡言的技术天才,是“何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功臣,掌握着集团最核心的算法模型和数据资产。他的离职,理由冠冕堂皇——“个人职业发展需要”,但程家明从他那闪烁的眼神和略显急促的语气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几乎同时,安全部门监测到,有境外背景的猎头公司在过去几周与林凡及其团队几名核心成员接触频繁。
技术核心团队的动荡,其潜在破坏力远超一次舆论危机! 如果林凡带着核心算法和团队投奔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NewGen或其背后资本),对“何记”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程家明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他强压住内心的震惊,没有当场挽留或质问,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辞呈,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交接方案,请林凡暂缓对外公布。
随后,程家明做了一连串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应对:
1. 紧急启动“技术堡垒”预案:指令安全与法务团队,立即依据竞业协议和保密条款,对林凡及其可能涉及的团队成员启动离职审计,冻结其所有敏感数据访问权限,并秘密部署代码“水印”和动态脱敏技术,确保即使数据被带走,也无法使用或可追溯追责。
2. “攻心为上”的挽留尝试:程家明没有找林凡谈待遇,而是约他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深夜长谈。他避而不谈离职,而是回顾了共同创业的艰辛,畅谈“何记大脑”未来在饮食健康、个性化营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宏伟蓝图,并暗示集团正在规划一个独立于上市体系之外的、更具想象空间的“前沿科技实验室”,由林凡全权负责。他试图用更大的事业平台和技术理想,重新点燃林凡的激情。
3. 秘密启动“b计划”:指令人力资源和战略投资部,立即秘密接触全球范围内可替代林凡团队的顶尖技术人才和初创公司,做好最坏的收购或合作准备,确保技术研发不因个别人才流失而断层。
这场发生在最深处的“地震”,最终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得以平息。 林凡在权衡利弊(严格的竞业协议、潜在的法律风险、程家明勾勒的新蓝图)后,最终选择留下,但程家明同意其带领一个小型团队,独立运作那个新设的“未来食物科技实验室”,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几名核心成员在得到优厚留任条件后也选择留下。
虚惊一场,却让程家明惊出一身冷汗。 他再次深刻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才,而最脆弱的环节,往往是人心。他随之推动了一系列人才激励与保留机制的改革,包括更灵活的股权激励、更清晰的职业发展双通道、以及更具人文关怀的“创新孵化器”制度,旨在打造一个不仅能吸引人才,更能留住人心、激发创造力的组织环境。
几乎与此同时,在数千里之外的勐库茶山,何昊的“昆仑计划”,在经历了漫长的数据采集与模型构建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具有潜在颠覆性的“破土”时刻。
通过对数百份古茶树茶叶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何昊团队发现,某些特定山场、特定树龄的古茶树,在特定气候条件下,会富集一种此前未被充分认识的天然化合物。初步体外实验显示,该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鲜味增强和风味调和特性,且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代谢调节潜力。这意味着,它有可能成为一种天然、健康、风味卓越的“下一代鲜味剂”或“功能性食品配料”,替代部分化学添加剂,甚至为开发更具健康价值的定制化食品提供全新思路。
这是一个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早期发现,距离商业化应用路途遥远,且充满不确定性。 但何昊敏锐地意识到,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巨大价值——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对“何记”“自然本味”理念的科技赋能。他没有急于上报请功,而是更加谨慎地投入到重复验证和机理研究中,并开始秘密搜寻全球范围内拥有相关技术积累的潜在合作伙伴。
他将这一发现,以高度保密的形式,写入了提交给何晓和程家明的季度进展报告附录中,标题为“深流之下的微光:一个关于未来味道的假设”。
程家明在深夜收到这份报告时,正值处理完林凡风波,身心俱疲。 当他读到附录中那冷静而克制的描述时,多日来的焦虑与压力,仿佛被一束来自深山、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悄然驱散。他反复读了几遍,然后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何昊的号码。
“昊弟,”程家明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报告附录我看了。这件事,不急,不催,不张扬。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提。这束‘微光’,或许比我们打赢十场价格战,都更重要。”
“深流”之下,危机与转机并存,淤堵与活水共生。 程家明在前方疏通着管理的河道,何昊在后方探寻着价值的泉眼。“何记”这艘巨轮,在经历了暴风眼的剧烈颠簸后,正驶入一段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更加汹涌、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新航程。
前方的海水,更深,也更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