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经验沉淀——三元协同治理模式构建与推广(2 / 2)
三、政府监管的“三重角色”: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职能转型
在三元协同模式中,政府不再是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管理者,而是扮演了“资源供给者”“规则制定者”“矛盾调解者”的三重角色,为仙力运用和民众参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确保治理过程有序、高效、可持续。
1. 第一重角色:资源供给者,为治理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撑”
治理的推进需要资金、物资、技术等资源支持,这些资源单靠社区和居民难以解决,政府的“资源供给”作用至关重要。
在三个社区的治理中,云港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社区需求,精准提供资源支持,为治理扫清了“硬件障碍”。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市环保局为商户提供了50%的油烟净化设备补贴,降低了商户的设备采购成本。
之前一套改装后的净化设备售价1.2万元,政府补贴6000元后,商户只需支付6000元,还能分6期付款,大大减轻了商户的经济压力。
同时,市城管局在江边划定了10个固定经营区域,配备了电源和垃圾桶,解决了流动摊贩“经营位置不固定”的问题。
“没有政府的补贴,我可能不会买设备;没有固定摊位,我还是要打游击,生意也做不稳。”烧烤摊老板老陈说。
据统计,市环保局和城管局在滨江社区油烟治理中共投入资金80万元,其中设备补贴60万元,固定经营区域建设2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让仙力赋能的设备和商户自治联盟得以顺利落地。
在老巷社区的垃圾分类和绿化升级中,市城管执法局提供了流动分类车、分类垃圾桶、积分兑换物品等物资支持。
流动分类车是由市城管执法局统一采购的电动三轮车改装而成,每辆成本约8000元,共投入2辆;积分兑换的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每月采购一次,花费约5000元;垂直绿化所需的花苗、花肥,由市园林绿化局免费提供,每月供应一次,价值约3000元。
“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这些物资,我们的流动分类车和积分兑换活动根本搞不起来,绿化升级也会因为缺花苗而停滞。”社区居委会主任说。
市城管执法局和园林绿化局在老巷社区的治理中共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物资采购45万元,技术指导费用5万元,这些资源的注入,让仙力优化的空间和居民的参与行为有了实际载体。
在安置社区的绿地和噪声治理中,市住建局提供了绿地养护所需的工具、种子、肥料等物资,市城管执法局提供了噪声监测仪和调解所需的办公设备。
绿地养护工具包括铁锹、水壶、修剪刀等,共采购200套,花费约10万元;种子和肥料每月供应一次,花费约8000元;噪声监测仪采购了5台,每台成本约5000元,共投入2.5万元。
同时,市住建局还将安置社区的绿地治理列为“民生生态示范项目”,额外拨付了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共享收获节”的举办和“环保纪念章”的制作。
“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让我们的治理工作有了底气,也让居民看到了政府对社区生态的重视,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社区居委会主任补充说。
2. 第二重角色:规则制定者,为治理建立“有序运行的框架”
治理过程中,涉及商户、居民、租客、广场舞队伍等多个主体,需要明确的规则来规范各方行为,避免出现“无序参与”或“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规则制定的主导者,结合仙力特点和社区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则,为治理提供了“制度框架”。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市环保局联合城管局、社区居委会,制定了《滨江社区餐饮油烟治理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了商户的设备安装要求、经营时间、卫生标准,规定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商户自治联盟的权利和义务,还细化了违规处罚措施——未安装改装设备的商户,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的处以500-2000元罚款;违规经营的商户,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取消固定摊位资格,第三次处以罚款并禁止在江边经营。
同时,办法还将苏晴的“环保监测牌”数据作为处罚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则的执行有数据支撑。
“有了这个办法,我们商户知道该怎么做,政府监管也有了依据,大家都按规则来,矛盾少了很多。”老陈说。
在老巷社区的垃圾分类中,市城管执法局联合社区居委会,制定了《老巷社区垃圾分类管理细则》。
细则明确了流动分类车的运行时间、路线,规定了居民的分类责任、积分兑换标准,还明确了环卫部门的清运要求——厨余垃圾单独运至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可回收物由专业回收公司上门回收,其他垃圾及时清运至垃圾填埋场。
细则还规定,对分类准确率高的居民,除了积分奖励外,还可优先参与社区的绿化活动;对乱扔垃圾的居民,第一次劝导,第二次在社区宣传栏通报,第三次处以20-50元罚款。
“细则一出,大家都知道乱扔垃圾要受罚,分类准确有奖励,分类的自觉性提高了很多。”社区网格员说。
在安置社区的噪声治理中,市城管执法局联合社区居委会,制定了《安置社区噪声管理公约》。
公约明确了装修时间、广场舞时间、噪音分贝标准,规定了违规行为的处理流程——第一次由社区调解小组调解,第二次警告,第三次取消社区活动参与资格,第四次上报城管部门处以罚款。
公约还规定,苏晴的“噪声监测仪”数据作为调解和处罚的依据,确保处理结果公平、公正。
“有了公约,装修队知道什么时候能施工,广场舞队伍知道音量该开多大,居民也知道该如何维权,社区里的噪声纠纷少了很多。”社区调解小组组长说。
3. 第三重角色:矛盾调解者,为治理化解“多元主体的冲突”
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冲突,如商户与居民的油烟纠纷、租客与常住居民的绿地纠纷、居民与广场舞队伍的噪声纠纷等。
政府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发挥“矛盾调解者”的作用,及时化解冲突,确保治理过程顺利推进。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初期,部分居民对烧烤摊仍有抵触情绪,即使商户安装了改装设备,也有人投诉“晚上经营影响休息”。
市环保局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和商户召开“油烟治理协商会”。
会上,商户代表老陈解释了经营时间(晚上9点前收摊)和降噪措施(安装防风挡板),居民代表提出“希望商户尽量在8点前收摊”的诉求,双方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商户夏季收摊时间不超过8点半,冬季不超过8点,居民不再无故投诉。
市环保局还在协商会现场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承诺接到投诉后30分钟内到场处理,这种“面对面协商+政府兜底”的模式,化解了商户与居民的矛盾。
在老巷社区的微型绿地建设中,部分居民担心“绿地会占用过道空间,影响出行”,反对在巷口建设微型绿地。
市园林绿化局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反对居民和支持居民召开“绿地建设听证会”。
会上,郑蓉用3d模型展示了微型绿地的建设方案,说明绿地仅占用转角的2平方米空间,不会影响过道通行;支持居民分享了“绿地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观点;反对居民提出“希望绿地围栏不要太高,避免遮挡视线”的建议。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微型绿地按方案建设,围栏高度控制在50厘米以下。
市园林绿化局还派技术人员现场监督施工,确保方案落实,化解了居民之间的分歧。
在安置社区的噪声治理中,租客小王因工作原因需要在周末装修,遭到邻居投诉。
社区调解小组联合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小王和邻居进行调解。
调解小组先向小王解释了《噪声公约》的规定,说明周末装修确实违规;再向邻居说明小王的特殊情况——下周就要搬家,急需装修。
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一致:小王在周末的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装修,其余时间停止施工;装修时关闭门窗,使用低噪音设备。
小王严格按照约定时间装修,邻居也没有再投诉,这种“柔性调解+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模式,既维护了公约的权威性,又解决了租客的实际困难。
四、范式推广的“四步适配法”:让三元模式“落地不水土不服”
构建起三元协同治理范式后,团队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让这套范式在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社区落地?
毕竟,东北的严寒社区与华南的湿热社区,老旧小区与新建社区,在生态痛点、居民需求、政府资源上都存在差异。
通过总结20多个城市的咨询需求,团队提炼出“四步适配法”——“痛点诊断→仙力匹配→规则调整→试点验证”,确保三元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调整”,避免“一刀切”。
1. 第一步:痛点诊断,精准识别“社区的核心问题”
推广前,团队会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对目标社区进行为期一周的“痛点诊断”,通过实地走访、居民问卷、政府访谈,明确社区的核心生态问题、问题成因、居民的主要诉求以及政府的资源禀赋。
在东北某严寒社区的诊断中,团队发现该社区的核心问题是“冬季供暖期空气质量差”——居民使用小煤炉取暖,煤烟弥漫;小区内的积雪长期堆积,融化后污水横流。
居民的主要诉求是“减少煤烟、清理积雪”;政府的资源优势是“有专项资金用于冬季清洁取暖改造”,但缺乏降低煤烟排放的技术。
在华南某湿热社区的诊断中,团队发现核心问题是“夏季蚊虫滋生严重”——社区内的积水坑较多,加上气候湿热,蚊虫繁殖快;居民乱扔垃圾,进一步加剧了蚊虫问题。
居民的主要诉求是“减少蚊虫、清理垃圾”;政府的资源优势是“有专业的消杀队伍”,但缺乏长效的积水治理方案。
通过痛点诊断,团队为每个社区建立“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为后续的模式适配提供依据。
2. 第二步:仙力匹配,根据“痛点选择合适的仙力介入”
根据痛点诊断结果,团队会选择最适合的仙力类型和介入方式,确保仙力能精准解决社区的核心瓶颈。
在东北严寒社区的煤烟治理中,团队选择叶尘的“净化仙纹”,与当地的清洁煤炉厂家合作,在煤炉的烟囱中注入微型净化仙纹,将煤烟净化效率从70%提升到95%,同时降低煤炉的能耗,解决“煤烟排放高、取暖成本高”的问题。
针对积雪问题,团队选择郑蓉的“塑形仙纹”,在小区的角落改造“隐形积雪堆放区”,用仙力将闲置角落的空间拓宽,用于堆放积雪,避免积雪占用主干道;同时,柳若璃的“生机仙纹”用于改良积雪融化后的土壤,避免土壤板结。
在华南湿热社区的蚊虫治理中,团队选择吴莲的“水脉仙纹”,在社区的积水坑中布下“微型循环阵”,加速积水流动,抑制蚊虫幼虫繁殖;选择叶婉清的“生灵仙纹”,在社区种植驱蚊植物(如薄荷、艾草),并注入仙力,让植物的驱蚊效果更强、生长更快。
针对垃圾问题,团队选择苏晴的“感知仙纹”,制作“智能垃圾提示箱”,当箱内垃圾满了或有异味时,提示箱会发出警报,提醒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3. 第三步:规则调整,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制度设计”
仙力匹配完成后,团队会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体系、居民的生活习惯,对三元模式中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规则“接地气、易执行”。
在东北严寒社区的规则调整中,团队将“商户自治联盟”调整为“居民取暖互助小组”,由居民互相监督煤炉使用情况,举报违规使用小煤炉的行为;将政府的“设备补贴政策”调整为“清洁煤炉免费更换政策”,结合当地政府的专项资金,为居民免费更换注入仙纹的清洁煤炉,降低居民的参与成本。
在华南湿热社区的规则调整中,团队将“居民河长”调整为“积水巡查队”,由居民负责每天巡查社区内的积水坑,清理坑内垃圾;将“共享收获节”调整为“蚊虫防治宣传日”,结合当地政府的消杀队伍,向居民宣传蚊虫防治知识,发放驱蚊用品,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4. 第四步:试点验证,小范围测试“模式的适配性”
规则调整后,团队会选择社区内的一个小区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点验证”,观察仙力的效果、居民的参与度、规则的执行情况,根据试点结果进一步优化模式。
在东北严寒社区的试点中,团队选择了3栋居民楼作为试点区域,免费为居民更换了100台清洁煤炉。
试点一个月后,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区域的煤烟浓度从之前的8g\/3降至1.2g\/3,居民的取暖成本降低了25%;“隐形积雪堆放区”有效解决了积雪占用主干道的问题,居民满意度达90%。
但也发现问题: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新煤炉,需要专人指导。
团队随即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煤炉使用培训班”,邀请厂家技术人员上门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华南湿热社区的试点中,团队选择了2个居民小组作为试点区域,在积水坑布下“微型循环阵”,组织了20人的“积水巡查队”。
试点一个月后,试点区域的蚊虫密度下降了60%,积水坑的垃圾减少了80%;但发现“积水巡查队”的巡查频率不足,部分积水坑未能及时清理。
团队随即调整规则,将巡查频率从“每天一次”调整为“早晚各一次”,并为巡查队成员提供每月200元的补贴,提高了巡查积极性。
通过“四步适配法”,三元协同治理范式在20多个城市的社区中逐步落地。
东北严寒社区的煤烟问题得到缓解,华南湿热社区的蚊虫密度显着下降,西北干旱社区的绿地成活率提升,华东沿海社区的海水倒灌影响减轻。
每一个落地的社区,都在保留“仙力为引、民众参与、政府监管”核心逻辑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方案。
五、结语:生态治理的本质,是“人的回归”
当叶尘团队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分享完三元协同治理范式和“四步适配法”后,台下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有来自西北的官员提问:“仙力是你们团队的独特优势,我们没有仙力,该怎么推广这套模式?”
叶尘的回答让全场陷入思考:“仙力只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工具’,但三元模式的核心,从来不是仙力本身。
它的核心是‘尊重人的需求’——用技术(无论是否是仙力)降低人的参与门槛;
是‘激发人的动力’——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生活;
是‘凝聚人的共识’——让社区成为每个人的‘家’。
如果没有仙力,你们可以用凡人的新技术、新设备替代,关键是要守住‘民众为主体、政府为保障’的核心,这才是生态治理的本质。”
是啊,从和平里小区的初次尝试,到三个社区的全面实践,再到全国范式的构建推广,叶尘团队始终相信:城市生态治理的最终目标,不是打造“无人问津的景观”,而是让居民在烟火气中,感受到空气的清新、水体的清澈、社区的温暖。
仙力也好,凡人技术也罢,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真正让生态治理扎根的,是每一个居民主动伸出的手——是老陈认真清理摊位的身影,是王大爷捞起水面落叶的网兜,是小李为西红柿浇水的水壶,是张大妈种下的那株牵牛花。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家门口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湖时,“城绿共生”的美好愿景,就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接下来,叶尘团队将继续带着这套范式,走进更多城市的社区。
他们知道,生态治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优化的过程”。
但只要始终守住“人的回归”这一本质,就一定能让更多社区,变成居民心中“最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