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脉动新丝路(2017年2月15日)(2 / 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静谧的观澜阁内,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定力,“《鬼谷子》有言,‘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对方在‘伐兵’之前,先动了‘伐交’和‘伐谋’的棋,以利诱人,以势压人,想断我地脉,乱我人心。”
他站起身,重新走到那片深蓝的光幕前,凝视着“里海明珠”。全息影像随着他目光的移动,迅速放大、细化,展现出该国的山川地貌、城镇分布,甚至模拟出代表不同势力范围和部落联盟的、流动的色块。
“他们想断脉,我们便不能只想着护脉,更要学会导脉、通脉,让这地下的水,重新流到需要它的地方去。”李玄策的手指凌空点向北部那片代表部落联盟的、正隐隐透出躁动红色的区域,“哈桑长老所求,无非是部族的生存和尊严。过去我们的项目多集中在南部和首都,对北部这些‘边角之地’,投入确实有限。民生疾苦,便是人心浮动的土壤。”
他的指尖又滑向南方,点在那位将军势力盘踞的区域。“至于这位将军,拥兵自重,所求者大。但他根基在南方,与北方部落素来有隙。我们若只强硬施压或单纯拉拢,只会适得其反,让他觉得有机可乘,或心生警惕。”
李玄策的目光扫过周卫国带来的手绘地图上那几条被标注的运输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卫国,你发现的这条‘只进不出’的粮道,就是关键。他们能用粮草收买人心,我们为何不能?”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成竹在胸的辉光,那是一种基于对人性和时势深刻洞察后的从容。
“立即着手两件事:第一,‘润物’。绕过官方可能被渗透的环节,以最快速度,组织一支精干的非官方小组进去。成员要精挑细选——懂当地语言、熟悉部落传统的文化学者,能迅速搭建小型民生项目(打井、小型太阳能发电站、流动医疗站)的实干型商业顾问,还要有精通传统医术的老中医,最好再配一两位有真功夫、懂武德的武术师傅。”
周卫国眼睛一亮:“以商稳政,以文促和!粮食燃料他们能送,我们也能送,而且送得更贴心、更长久!中医义诊、武术交流,这些都是直抵人心的‘软刀子’,最能破开隔阂!”
“不错。”李玄策颔首,手指在光幕上北部区域画了一个圈,“重点就在哈桑长老的部落联盟区域。粮食和基础药品通过我们自己的可靠渠道直接送到,同时启动那些小型民生项目,让当地人立刻看到、摸到、用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学者和顾问们沉下去,和部落里的老人、妇女、孩子交朋友,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让老中医用银针和草药说话,让武术师傅在切磋中传递‘止戈为武’的道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争抢,而是去填补他们最渴求的空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及时雨’。”
“第二,”李玄策的指尖移向南方,“‘伐交’。利用好南方将军与北方部落的旧怨,以及他拥兵自重、对老总统几个儿子都未必真心拥戴的心态。找一位足够分量、且与他有私交的侨领或商界前辈,递个话过去。话要说得含蓄,但意思要透:北方部落若因民生改善而安定,不再生乱,对将军稳定南方后方、静观首都风云变幻,难道不是好事?我们无意介入其内部纷争,所求者,不过商路畅通,互利共赢。若有人想借北方乱局把火引到南方,或阻挠互利之事,那才是真正的威胁。” 这是《鬼谷子》“见其谋事,知其志意”的运用,点明利害,分化潜在的敌对联盟。
周卫国彻底明白了李玄策的棋路,这盘棋跳出了简单的对抗,直指人心和利益的核心纽带。他重重一拍大腿,脸上疲惫尽扫,只剩下兴奋:“妙!玄策,你这招‘明修粮道,暗度人心’,比当年咱们处理那起跨国危险品走私案时用的迂回策略,高了不止一个境界!我这就去办!人选我心里已经有几个谱了,都是些能吃苦、接地气、嘴巴严实的老伙计!”
李玄策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走到周卫国身边,亲自拿起紫砂壶为他续上热茶。氤氲的热气升腾,模糊了全息光幕上冰冷的线条。“记住,卫国,我们这‘润物小组’,不是去力挽狂澜的英雄,而是去做‘及时雨’的普通人。姿态要低,心要诚,功成不必在我。人心这块‘地’,荒芜久了,硬灌是灌不进去的,得靠细雨慢慢浸润。只有人心安定了,认同我们带来的这份‘生’意,这丝路的地脉,才能真正畅通无阻,成为滋养万千生灵的活水。”
他端起自己的茶杯,看着里面沉浮舒展的碧绿茶芽,仿佛看到了那即将在遥远“里海明珠”北部荒漠与山区间悄然播撒下的生机。“这‘绿水青山’,终究要从人心深处,先绿起来。”
窗外,一阵稍强的春风吹过,老梅枝头几片迟开的花瓣悠悠飘落,带着冷冽的芬芳。阁内,全息地图上,那个代表“里海明珠”的琥珀色光点,似乎在那沉稳的敲击声和温热的茶香里,搏动的节奏,悄然缓和了一丝。一场以人心为田、以东方智慧为犁的无声耕耘,已在万里之外,悄然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