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星图陶轮的诞生(12月7日大雪)(2 / 2)
烟雾被风吹散些许,窑室内景显露。匣钵层层叠叠,大多呈现高温灼烧后的青灰色。窑工们小心翼翼地将最中心位置的一个匣钵抬了出来。这个匣钵比其他更大,颜色也更深沉。郑师傅亲自上前,手持特制的木锤,深吸一口气,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轻轻敲击匣钵的边缘。
“笃…笃…笃…”
声音清脆。匣钵应声裂开,如同蛋壳剥落。
就在匣钵裂开的瞬间,一抹惊心动魄的红,毫无征兆地撞入所有人的眼帘!那红色深邃、浓烈、饱满,如同凝固的霞光,又似心头最滚烫的一滴血——正是传说中的祭红釉色。被匣钵包裹保护着的,是一只器形端庄、线条流畅的梅瓶。
然而,奇景才刚刚开始。
那梅瓶并未安静地躺在匣钵碎片之中。它竟在匣钵裂开的刹那,瓶身微微一颤,随即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无声无息地、稳稳当当地从匣钵底座上悬浮了起来!离地约莫半尺,静静地悬停在半空中,周身笼罩着一层极其微弱、仿佛来自瓶体内部的氤氲红芒。
“浮…浮起来了!”一个年轻窑工失声叫了出来,声音都变了调。
郑师傅手中的木锤“哐当”掉在地上,他浑然不觉,只是死死盯着那只悬浮的祭红梅瓶,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一个完整的音节。
李玄策瞳孔微缩,向前一步,更近地观察。梅瓶悬浮的姿态极其稳定,瓶身上那祭红釉色并非均匀一片。细看之下,浓艳的釉层深处,仿佛有无数细微的光点在流动、汇聚,渐渐构成一幅壮阔无比的图景!那并非山水,亦非花鸟,而是深邃无垠的宇宙星图!无数光点代表星辰,明暗闪烁,星点之间,有清晰的、如同导航灯塔般有规律地明灭闪烁的光线将它们连接起来——那赫然是宇宙中已知的脉冲星导航网络图!星图在祭红的釉层下缓缓旋转、流淌,深邃而神秘。
瓶腹位置,星图最为密集璀璨之处,空间仿佛产生了微妙的扭曲。一点极其凝聚的亮光骤然浮现,随即像水波般荡漾开来,投射出一片清晰的光影。光影中,一张熟悉的金色圆盘缓缓旋转——正是数十年前人类发射入深空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所携带的“金唱片”!上面蚀刻着地球的问候、人类的图像和声音信息。然而,就在这人类文明的象征旁边,光影扭曲变幻,几个从未见过的、结构复杂精妙得远超人类想象的几何符号浮现出来。它们散发着幽冷的光,充满了非人的、难以理解的秩序感。
更令人心神震荡的是,这些陌生的外星符号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出现的同时,光影的另一侧,一些极其古老、充满原始力量的线条和图案也同时显现——那是属于华夏大地的良渚文化神徽!人面兽身,头戴羽冠,神秘而威严。两种来自截然不同时空、不同文明的符号,此刻竟在这祭红梅瓶投射的光影中,毫无滞碍地重叠、交融在一起!外星几何的冰冷精确与良渚神徽的朴拙神秘,形成一种令人灵魂震颤的奇异和谐。仿佛在诉说着宇宙深处某种共通的、超越理解的语言。
棚内死寂。只有窑口残余的热气发出轻微的嘶嘶声。所有窑工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呆立当场。郑师傅猛地抬手,用他那满是老茧的手背狠狠擦了擦眼睛,再睁开,那重叠的符号依然清晰地悬浮在瓶腹的光影里。他喉头滚动,发出一种近乎呜咽的、敬畏的叹息:“窑神爷显灵了…这…这是天书啊!”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清理窑膛碎片的窑工,正将几块烧废的瓷片扫进铁簸箕里。瓷片碰撞,发出清脆而杂乱的“叮当”声。这声音并不响亮,却像是一把无形的钥匙,瞬间激活了某种沉睡的呼应。
靠近窑口的一张石台上,静静放置着一块拳头大小、色泽灰白、毫不起眼的矿石样本——那是月球带回的氦-3矿石。就在碎瓷碰撞声响起的同时,这块冰冷的矿石陡然亮了起来!矿石内部,仿佛有无数细微的蓝色电弧被唤醒,开始疯狂地流窜、跳跃,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嗡鸣声的频率,竟与那碎瓷碰撞的叮当声奇妙地共振着!矿石表面甚至升腾起一丝丝几乎看不见的、扭曲空气的微光。
李玄策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他看着那块共鸣的氦-3矿石,又看看悬浮在空中、瓶腹投射着宇宙密码的祭红梅瓶,最后,目光落在了郑师傅那张被火光和震撼刻满沟壑的脸上。老窑工眼中没有对未知的恐惧,只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工匠面对极致造物时的纯粹震撼和无法理解的神往。
他缓缓伸出手,并非去触碰那悬浮的梅瓶,而是轻轻按在了郑师傅微微颤抖、沾满窑灰的宽厚肩膀上。掌心传来对方身体因激动而传来的细微震颤。
“郑师傅,”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棚内奇异的寂静,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也带着一种洞悉了某种真相的了然,“不是窑神爷显灵。”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悬浮的梅瓶,扫过瓶腹重叠的宇宙符号,扫过那块兀自嗡鸣的矿石,最后落回老窑工写满沧桑却依旧明亮的眼睛。
“是这泥胎记得,”他缓缓道,每一个字都像投入古井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漾开涟漪,“记得那月亮上的寒,记得千万年星辰的光,记得人手上的温度,也记得…人心底最初想问天的那句话。”他的声音里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在解释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切,又仿佛在回答方清墨关于念墨空间场域难题的困惑,更是在回应联合国穹顶下那些关于人类未来的宏大而冰冷的诘问。宇宙的密码,或许从不只写在冰冷的方程式里,也烙印在泥土的记忆、窑火的呼吸和匠人滚烫的汗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