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步炮磨协同,攻坚探法门(1 / 2)
第四十五章:步炮磨协同,攻坚探法门
晋省的麦收刚过,滹沱河畔的河滩上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李明远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手里拿着望远镜,眉头紧紧锁着——河滩中央,三十名步兵正试图冲击模拟的“县城城墙”,而负责掩护的迫击炮班却把炮弹打偏了,几发炮弹落在了步兵冲锋的路线上,虽然是空包弹,却让冲锋的队伍瞬间乱了阵脚。
“停!”李明远放下望远镜,对着身边的通信兵喊道,“让他们都过来!”
步兵班长王铁柱跑过来时,军装的前襟已经被汗水浸透,他懊恼地抓着头盔:“李司令,是俺们冲快了,没跟炮班合上拍。”
迫击炮班班长周小虎也红着脸跟过来,手里还攥着炮队镜:“不怪步兵兄弟,是俺们测距不准,把距离算短了五十米。”
李明远走下了望台,脚踩在发烫的河滩上,能感受到沙子里还残留着炮弹的余温。“知道问题在哪吗?”他指着模拟城墙——那是用黄土夯成的,高五米,上面还插着日军的太阳旗,“步炮协同,不是步兵冲、炮兵打的简单叠加。炮兵要知道步兵什么时候需要火力掩护,步兵要清楚炮弹的杀伤范围,这得像左手和右手配合一样默契。”
他走到迫击炮阵地前,蹲下身看着炮管上的刻度:“你们用的是周先生新造的八二迫击炮,射程比日军的同款远两百米,但你们的测距还在用老法子——数电线杆子估算距离,这在野外还行,到了城里,高楼挡着视线,电线杆子都找不到,怎么办?”
周小虎挠了挠头:“俺们试过用地图标坐标,但总跟实际位置差一截。”
“差的不是一截,是人命。”李明远拿起炮队镜,调整着角度,“看到那棵老槐树了吗?”他指向三百米外的一棵歪脖子树,“从炮位到树,直线距离三百二十米,用炮队镜测仰角,再对照射程表,误差不会超过五米。明天开始,每天测一百个目标,什么时候能闭着眼睛报出距离和仰角,什么时候再上阵地。”
转头看向王铁柱,李明远的语气缓和了些:“你们步兵也有问题。冲锋路线不能直挺挺地对着城墙,得有梯队,第一波负责吸引火力,第二波带梯子,第三波准备爆破城门,这得有层次。刚才你们一窝蜂往上冲,炮弹来了躲都没法躲。”
王铁柱用力点头:“俺们晚上就改冲锋路线,保证跟炮班的火力节奏合上。”
这场步炮协同演练,是为攻打晋省边缘的灵寿县城做准备。灵寿县城驻有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一个营,城墙高五米,外有护城河,虽然兵力不算多,但城防坚固,是日军在冀南和晋省交界的重要据点。拿下这座城,既能打通根据地的运输线,更能为将来攻打大城市积累攻坚经验。
接下来的半个月,河滩上的操练从早到晚不停歇。步兵和炮兵被编在同一个临时连队,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就为了培养默契。周小虎带着迫击炮班用标杆测量每一寸土地,把河滩分成几十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距离、海拔都记在本子上,背得滚瓜烂熟;王铁柱则带着步兵在模拟城墙下练习冲锋,哪里该匍匐,哪里该跃进,哪里该等待炮火延伸,都用白石灰画在地上,反复演练。
李明远请来了汉斯和周先生当技术指导。汉斯带来了从大鹰酱援助物资里找到的军用地图,上面标着精确的等高线:“在城里作战,这些等高线比电线杆子有用。你们看,灵寿县城的西城墙外有个小土坡,炮兵可以把阵地设在那,既能避开城头火力,又能覆盖大半个城区。”
周先生则带着工匠们造了座灵寿县城的沙盘,用黄土和木屑堆出城墙、街道、房屋,连哪条街有拐角、哪座楼是砖石结构都标得清清楚楚。“攻城时,炮弹不能瞎打,”他指着沙盘上的城隍庙,“这种砖石建筑容易成为日军的火力点,得用爆破弹;而像民房那种土坯房,用榴霰弹压制就行,能省炮弹。”
演练到第十天,终于有了起色。当王铁柱的步兵班再次冲锋时,周小虎的迫击炮班先对着城墙垛口打了三发烟雾弹,遮蔽日军视线;接着用榴霰弹压制城墙根部的火力点;最后在步兵接近城墙时,炮弹突然延伸到城内,阻止日军反扑。步兵则踩着炮弹的“脚步”,分三波梯次冲锋,第一波用炸药包炸开护城河上的小桥,第二波扛着梯子搭在城墙上,第三波紧随其后爬上城头,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比最初快了近一倍。
“好!”了望台上的战士们忍不住鼓掌,李明远也露出了笑容——虽然还不够完美,但至少摸到了步炮协同的门道。
光练步炮协同还不够,城市攻坚需要的本事多着呢。李明远又从各部队抽调有经验的老兵,组成了“攻城试验队”,专门研究巷战、爆破、清剿等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