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吏部堂试探心意 选司房安插亲信(1 / 1)
却说凌云一日之内,诡异地连受经筵读书官、朝参导驾官、圜丘祭天侍班官三个清要职衔,且皆顺利通过中书省的审核,颁下告身。此事看似风光,却令凌云心下颇感不安。他暗忖:此等恩赏,分明透着宫闱之意,落在有心人眼中,尤其是吏部崔彦昭崔尚书那里,会不会认为我已彻底倒向皇家,乃至慈圣太后与永嘉长公主?若因此失了外朝,尤其是崔尚书这一奥援,岂非得不偿失?
思前想后,凌云觉得有必要去探一探崔尚书的口风,稍作解释。然则,如何解释方能不着痕迹,却是个难题。直言乃公主运作?万万不可。自称不知所以?未免矫情,徒惹猜疑。
正踌躇间,凌云忽的灵光一闪,想起一人——他那远在台州的上司王大人。王大人乃崔尚书一手提拔之门生,行事风格、思维方式,多少承袭了崔尚书的影子。凌云自付与王上司周旋颇有心得,对其路数甚为熟悉。以此类推,或可揣摩几分崔尚书之心意。“投石问路,见机行事便可。”凌云心下既定,便有了主意。
恰在此时,有人登门拜访。来者乃是宁海县新任知县赵文康,其任期已满,入京待选。赵知县不仅捎来了台州几位与凌云交好官员的书信,更因听闻凌云与吏部天官有旧,特来请托,望其在铨选时关照一二。
这赵文康甚为懂事,接任宁海知县后,对凌云在故乡的家人颇多照拂。凌云观其言行,并非奸猾之徒,便爽快应承道:“赵明府不必多礼,此事易尔。明日我便亲带你往吏部一行。”
赵知县闻言,受宠若惊,连声道谢,心下暗忖:外间皆传凌学士少年新进,权势熏天,难以接近,今日一见,方知传闻不实,竟是这般好说话。
次日,凌云果然履约,亲自领着赵知县直奔吏部衙门。穿过堂院,经过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官品级、开列、拣选、升调、除授之机构)的公房时,凌云脚步未停,径直奔向尚书所在的正堂。
经门口胥吏通传,二人得以入内。端坐于案后的崔尚书抬眼见是凌云,眼神颇为复杂。眼前这年轻人,初时只作一枚牵制阁臣的棋子,不料其竟能于波谲云诡中屡次脱身,如今更隐隐有与己并立之势。他略一抬手,吩咐道:“看茶。” 待凌云揖礼坐下,方徐徐问道:“凌学士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凌云将赵知县之事简要陈述,言明其任期已满,政绩尚可,望天官酌情安排一善缺。
崔尚书听罢,面色一沉,竟当场发作,斥道:“凌舍人!尔乃近侍之臣,当以清要自持,安可擅离职守,干预有司铨政,为人关说差遣?此乃私相授受,非人臣之体!尔欲效幸进之辈乎?”
侍立一旁的赵知县何曾见过堂堂天官如此疾言厉色?直吓得两股战战,面色发白,心中叫苦不迭,只道此番不仅前程无望,恐怕还要被发配到岭南烟瘴之地去了。
凌云见崔尚书发怒,却不惊反喜,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赶紧起身,躬身谢罪,态度恭谨:“下官孟浪,思虑不周,有违体制,多谢天官教诲!” 随即不敢多言,带着惊魂未定的赵知县告退而出。
经此一试,凌云已然断定:崔尚书对他并无芥蒂!若崔尚书真疑心他已倒向宫内,必会虚与委蛇,表面客气,暗中疏远。而今番这般毫不客气的当面斥责,正似那王上司平日训诫下属一般,乃是将其视为“自己人”的做派!此乃长者对晚辈,座师对门生的鞭策之意,绝非对待外人或政敌的态度。
心中既安,凌云便领着赵知县,转而走向文选清吏司的公房。此番景象与方才在尚书堂内截然不同。那选司郎中一见凌云亲至,竟忙不迭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拱手还礼,态度甚是谦和,与崔尚书适才倨坐受礼之态,判若云泥。一旁的赵知县看得目瞪口呆,方才领教了尚书之威,此刻又见郎中之恭,对这京官权势之别,有了切身体会。
凌云说明来意,那选司郎中听罢,略带埋怨地笑道:“凌学士,此等小事,何劳您亲自跑一趟,更不该惊动部堂大人。只需遣人递个话,下官岂有不尽心之理?” 言语间,颇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意。
凌云自然不好明说自己是借机试探崔尚书心意,只含糊道:“确是下官初次为人请托,心中无底,唯恐不合规矩,故先禀明部堂。如今既得部堂默许,一切便有劳王郎中了。还望看看近日可有东南沿海或运河沿岸的肥缺,赵明府久在地方,颇通民情。”
那选司郎中满口应承:“学士放心,下官定当留意,必为赵兄谋一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