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47章 余烬与新芽(公元前591年 秋 - 前590年 春)

第147章 余烬与新芽(公元前591年 秋 - 前590年 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家主,栾书等人近来在朝中,多次以‘节省国用’为名,试图削减我赵氏兵马粮饷。”程婴忧心忡忡地汇报。

赵朔冷笑,擦拭着手中新铸的剑:“由他们去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外患暂平,内争便起。栾氏、郤氏,不过是想限制我赵氏罢了。”他屈指弹剑,发出清越龙吟,“然,乱世将至,唯有手中利刃,方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们争他们的口舌,我炼我的铁骨。传令下去,封地之内,鼓励冶铁,改进农具,增产粮食。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将目光从朝堂的勾心斗角中暂时移开,专注于夯实赵氏的根基。他知道,下一轮的风暴来临之时,决定话语权的,不是朝堂上的巧言令色,而是战场上的铁与血。

临淄。齐顷公从泗上退兵后,国内不免有些沮丧之气。未能压制楚国,反而显得怯战,这对齐国的声望是一次打击。

田文子的府邸,如今门庭若市。范蠡离去后留下的巨大智慧空缺,让田文子深感不安。他深知,欲在接下来的乱世中保全并壮大自身家族,必须广纳贤才。

他效仿古人,开设“招贤馆”,不拘一格,延揽四方能人异士。无论是精通谋略的策士,还是勇力过人的武士,甚至是擅长工匠、医卜、乃至经济算术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受到礼遇。

“文子公,如今齐楚生隙,越国衰颓,晋国虎视,我齐国当如何自处?”有门客询问。

田文子抚须叹道:“鸱夷子皮先生曾言,未来之争,在于综合国力。强兵固然重要,然富国、利民、通商、精工,皆不可偏废。我齐国坐享渔盐之利,乃天赐之本。当今之务,在于内修政理,外结善缘,积蓄力量,静观其变。”

他不再执着于短期内与楚国争锋,转而将精力投向内部治理和人才储备。齐国的国力根基犹在,暂时的挫折反而促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寻求更为长远和稳健的强国之道。

遥远的海外,范蠡率领的船队,在经过数月艰苦航行后,终于找到了一处巨大的岛屿。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且有少量土着居住。

范蠡并未以武力征服,而是示之以好,用携带的青铜器、丝绸、陶器与土着交换食物、皮毛,并传授他们更先进的农耕、渔猎和建房技术。他选择了一处天然的良港,依山傍水,开始营建新的家园。

“先生,我们真要在此终老吗?”有随从望着陌生的山海,心生茫然。

范蠡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目光深邃:“中原之地,已成熔炉。此处虽荒蛮,却可让我等远离纷争,按照心中理想,建造一方净土。记住,我等来此,非为掠取,而为共生。将中原之文明,与此地之质朴相结合,或可走出一条新路。”

他亲自规划城邑布局,兴修水利,分配田亩,制定简易的法规。带来的典籍被妥善保管,工匠们开始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一个融合了中原文明与海外风情的小型共同体,正在悄然诞生。范蠡的智慧,从搅动天下的权谋,转向了开创基业的实践。这点点星火,在海外孤岛上顽强地燃烧起来,其未来,犹未可知。

旧的霸业余烬未冷,新的力量已在四处萌发嫩芽。勾践的蛰伏,楚庄王的雄心,赵朔的砺剑,田文子的揽才,范蠡的拓荒……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准备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