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历史奇人传 > 第9804章 居中书刚直不阿 治荆南遗爱长存

第9804章 居中书刚直不阿 治荆南遗爱长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廉希宪离席叩首:陛下不以臣愚钝,委以重任,臣敢不竭犬马之劳?

南行路上,廉希宪不顾病体,在车中批阅文书。随行医官劝他静养,他摇头道:荆南百姓,正在水火之中。早到一日,早救万人。

将至江陵地界,但见田园荒芜,饿殍遍野。一队元军士兵正驱赶着掳掠的百姓,哭声震天。

廉希宪立即下令停车:传我军令:即日起,严禁剽掠,违令者斩!

带队的千户不服:这些都是战俘,按例该分赏将士。

既已归附,便是大元子民!廉希宪厉声道,立即释放百姓,各归本业!

入主江陵行省衙门次日,廉希宪便连下三道政令:其一,释放所有被掳百姓;其二,开仓赈济饥民;其三,录用原宋朝贤能官吏。

幕僚提醒:大人,录用宋官,恐遭非议。

欲安荆南,必用荆南之人。廉希宪亲自接见留任的宋朝官员,诸位熟悉民情,望能同心协力,共济时艰。

原江陵通判王文彬本已准备归隐,见廉希宪推心置腹,感动道:廉公如此信任,文彬敢不效死力?

这年冬天特别寒冷。廉希宪冒雪巡视灾情,见江堤多处损毁,来年必成水患。他立即召集工匠民夫,以工代赈,兴修水利。

工地之上,廉希宪与民工同食糙米,共商工程。老河工感慨:小老儿活了六十岁,从未见过这般与民同苦的大官。

一日,廉希宪在巡视途中晕倒。醒来时,见医官正在诊脉,便要起身理事。

大人不可!王文彬含泪劝阻,您已三日未合眼了。

廉希宪虚弱地摆手:春汛将至,堤防未完,我如何安卧?

最令人称道的是,廉希宪特别重视文教。他拨出官衙旁最好的宅院改建学堂,亲自延请名儒授课。

乱世之后,最重要的是收拾人心。他对僚属说,教化行则民心正,此长治久安之道。

当地土司闻讯,送子弟来学。廉希宪一视同仁,还特意为他们增设苗语课程。一位苗族长老感动地说:廉公待我如赤子,我等誓死效忠大元。

至元十四年(1277年)秋,廉希宪病情加重,忽必烈下诏召还。

消息传出,江陵百姓联名上书挽留。启程那日,从行省衙门到江边码头,挤满了送行的民众。

廉公留步!一位老妪捧着一篮鸡蛋挤到车前,这是老身的一点心意,路上补补身子。

廉希宪婉言谢绝,老妪泣不成声。

王文彬率领众官送至渡口,跪地奉酒:廉公之恩,荆南百姓永世不忘。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群苗族、土家族民众跋涉数百里赶来,献上一件百家衣:这是我们各族姐妹缝制的,愿大人早日康复。

登船之时,百姓哭声震天,有人高呼:廉公何时再返荆南?

廉希宪立于船头,向岸上百姓深深一揖,热泪盈眶。

左右清点行装,发现这位封疆大吏三载任满,随身行李竟只有一张古琴、几箱书籍。

江陵百姓自发为他建立生祠,画像供奉。此后每逢廉希宪寿辰,祠前香火不绝。

北归的客舟行驶在长江上,夕阳映照着滚滚江水。廉希宪抚琴而歌,琴声苍凉而悠远。船家闻之落泪:此真父母官也!

而在遥远的燕京城,忽必烈正对太子真金感叹:廉希宪,真社稷之臣也。治荆南不过三载,而遗爱长存。若百官皆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江陵城外的堤防上,新植的柳树已吐新绿。百姓们将这些柳树称为廉公柳,以此纪念那位带兵兴修水利、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贤臣。

这一切,正如后来史家所评:其治荆南,不过三年,而恩泽入人之深如此。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信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