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抉择(2 / 2)
人少了打不过,人多了打不到人。最关键的是这伙明军,飘忽不定,根本不恋战。夺牛羊,毁庄稼,杀旗人一件不落,执行的相当彻底。士兵不足的皇太极,只能命令后金将士龟缩在城池或者堡垒,就连骑兵探子也不敢随便派出去,因为只要被发现十个有九个跑不掉。
沈阳城努尔哈赤,远征蒙古凯旋回来,算是暂时解决了大金粮食的短缺。可是守着富庶的盖海等地,却不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这让不可一世的大汗十分的忧心,现在地盘大了,反而问题多多。
加之宁远之战的失利,深深打击到努尔哈赤,大金的未来在哪里。归来不久,又因连年征战,没了那股劲儿,没多久就患病。将国事托付给四大贝勒共同处理,于七月前往清河温泉疗养。
辽西
高第和袁崇焕自从宁远之战后,暗地里已经势同水火。东林党人见到可乘之机,秉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开始暗地里拉拢袁崇焕,走投无路的他正好顺势下坡,依附于东林党的麾下。
不久便升正四品兵备副使,兼管宁前道事。
围绕宁远之战的对与错,朝堂上一直争论不休,导致善后的工作迟迟不能有效的开展。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最后苦的只能是手底下的官兵,比如宁远士兵的粮饷极度不准时。
不过高第还是在阉党的支持下,继续执行收缩兵力的决策,以宁远为前头堡,沿途按照行军日程,布置兵力。并在山海关和宁远城之间,屯田耕种,同时将省下来的筑城经费用来新修水利和修路,解决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交通和粮食问题。
此举得到顾秉谦和魏忠贤的认同,朝廷财政紧张,百姓赋税已经很高,不宜再加征辽饷。
八月
天启拖着虚脱的身子上朝,皇三子夭折的消息,这才被昭告天下,反应过来的朝臣发现当今圣上只剩一个病秧子皇子,而且也随时可能夭折。结合朱由校的身体,一时之间朝臣都把眼光看向那个座椅,有些人已经准备布局,下注其他人。
这一年信王朱由检16岁,天启皇帝下旨开始为他选妃,为出阁做准备。
京师的陆宅,府邸外围多了不少小摊小贩,而远在扬州府的泰州,老宅里多了不少眼带杀气的家丁。
陆羽看着手上各地的特科人员传来的密信,此时他知道的消息可能比那个坐在龙椅上的天启皇帝还要多。
天不怜大明,如此天灾人祸,不知道多少百姓要无家可归。困顿一隅的他只能望洋兴叹,顾头不顾脚,顾前就不能顾后。还好趁着这段时间,他有经历在泰州和金州开办学堂,传授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一些适合当下的马列哲学,特别是一些伟人的思想。
算算时间,努尔哈赤应该快死了,北方的起义也差不多应运而生,而天启皇帝的命运也到了关键的节点。朱由校的死和生,直接关系到陆羽后续的选择,因为他严重不看好未来的崇祯皇帝,一个当了17年的皇帝,居然换了19任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