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卫星材料的全球影响(2 / 2)
\"但外界普遍认为,这类材料能显着提升导弹外壳性能。\"
陈默直视着她:\"我只负责提供技术参数。如何应用,是决策者的事。\"
她还想追问,旁边另一位记者抢过话筒:\"贵团队是否有意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三家欧洲实验室提出联合申请。\"
\"暂时没有这个计划。\"他说,\"数据不会公开,专利归国家所有。\"
台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坐在旁边的老周微微倾身,低声说:\"回答得不错。\"
陈默没有回应,只是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指尖轻轻叩了两下。
第三位记者起身,年轻些,戴着眼镜。\"网上有说法称这项技术来得太过突然,质疑是否存在外部技术输入。您对此有何回应?\"
陈默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你可以查阅过去五年的论文发表记录,从基础材料合成到结构建模,每一步都有公开的实验日志。如果觉得太快,那只能说明,有些人已经落后太远。\"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
提问环节持续了四十分钟。问题越来越尖锐,从资金来源到团队背景,再到未来规划。陈默对答如流,语气始终从容。
最后又是最初那个外国记者提问。他站起身,语气比之前缓和许多。
\"陈先生,您刚才说'从今天起',中国已是科技强国。这个'今天',是指发布会的日子吗?\"
\"不。\"陈默注视着他,\"是从我们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开始。\"
全场寂静了数秒。
老周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他身边,伸出手。
陈默也站起来,两人紧紧握手。
老周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前排听清:\"这材料,注定要载入史册。\"
台下响起掌声,起初零落,随后连成一片。摄像机镜头推进,闪光灯此起彼伏。
陈默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采访结束。但他没有立即离座,依然站在原地,双手自然垂在身侧。
老周也没离开,站在他身旁,目光扫过全场。
外国记者们陆续收起设备,有人合上笔记本,有人低声交流。最初提问的那个男人站在原地怔了片刻,才慢慢将记录本收进公文包。
后排一位女记者摘下耳机,问身旁的同事:\"他说的每句话都录下来了?\"
\"一字不落。\"
\"发稿时标题怎么定?\"
对方略加思索:\"就写:'当中国人说出'从今天起',世界为之寂静'。\"
厅内灯光通明,设备运转的嗡鸣低沉持续。空调送出的微风拂过桌面,掀起文件的一角。
陈默抬手扶了扶眼镜。
镜片反光一闪,掩去了他眼底的神色。
台下最后一排,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合上笔记本,起身向外走去。经过门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主席台。
陈默依旧站在那里,仿佛目空一切。
老周低头看了眼腕表,又抬头望向主席台上方的挂钟。
两点五十九分。
秒针轻颤,指向整点。
厅内的灯光忽然暗了一下。
陈默的目光移向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