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平16(1 / 2)
“小心镜子。”
这四个字像一道冰冷的符咒,贴在了林薇生活的每一个反射面上。她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能映出影像的物体直接对视,洗漱时目光低垂,经过商场橱窗时刻意加快脚步,甚至连手机黑屏时那模糊的倒影都让她心生警惕。家,这个最后的堡垒,也因此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感。
她感觉自己像一只惊弓之鸟,在名为日常的脆弱枝头瑟瑟发抖,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她坠入名为“异常”的深渊。那份加密文档里的“规则”碎片,在无处不在的潜在威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就在这种紧绷的状态持续了数天后,一个意外的发现,像在黑暗的隧道尽头,投来了一束微弱的光。
她并没有放弃在网络上的搜寻,只是更加耐心,更加注重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碎片化的信息。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专注于本地建筑历史的爱好者论坛深处,她找到了一张扫描件极不清晰的老照片。
照片拍摄于几十年前,背景似乎是某个旧式民居的内部。吸引林薇目光的,是照片角落,一个靠在墙边的、蒙着厚厚灰尘的落地镜。镜子本身很普通,木质边框已经斑驳。但在那模糊的镜面影像里,依稀能看到一个背对镜头、穿着旧式旗袍的女性的模糊身影。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镜中女性的脸部区域,在扫描件上呈现出一片异常的、过度曝光般的空白。
发帖人只是随意地标注了一句:“奶奶的老房子里的旧物,据说这镜子有点邪门,早就扔了。”
林薇的心脏猛地一跳!时间!这张照片提供了一个关键维度——时间!
“无面”现象,并非近期才出现!它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存在!只是被当作个别的“邪门”事件处理,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发现让她精神一振。她立刻调整了搜索策略,开始系统地筛查老旧报纸的电子档案(那些已公开的、数字化程度较低的部分)、地方志中的奇闻异事栏目、甚至是一些家族口述史的零星记录。
过程枯燥如同沙里淘金。她需要从大量无关的信息中,筛选出那些提及“镜中异象”、“面容模糊”、“画像失真”、“影子异常”等关键词的片段,并仔细甄别其可信度。
几天几夜的废寝忘食后,她初步整理出了一条时间线:
* **约1940年代:** 老照片中的“空白脸”镜子。
* **1970年代初期:** 一份地方小报的“读者来信”栏目,有人反映家中祖传肖像画上的人脸“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尤其在夜深时看去,仿佛没了五官”,引来其他读者零星类似的回应,但很快被当作集体幻觉或印刷问题不了了之。
* **1980年代末:** 城市扩建,拆除一片老旧民居时,有工人私下传言,在撬开某些老墙的墙皮后,发现里面刻满了“没有脸的人”的简笔画,与林薇在楼梯间所见惊人相似。传言被视为无稽之谈。
* **1995年左右:** 最早关于“红衣女人”的模糊传说开始在某些区域流传,但细节与林薇遭遇的“目标A”不尽相同。
* **2008年:** 论坛帖子提及xx站换乘通道的“提线木偶”女孩(发帖时间是一年多前,但描述的事件发生在更早)。
* **近期:** 林薇自身遭遇“目标A”,以及后续的“无面群”、“琪琪”、“空镜”等现象频率和能见度显着增加。
一条断续但清晰的脉络呈现出来。
这些异常现象一直存在,如同背景辐射,零星地、低调地发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和历史的不同时期。但在近期,它们的“能见度”和“活动频率”似乎确实在显着提升。
这就是那封邮件里所说的“苏醒”吗?从一种低频、隐性的状态,转向高频、显性的状态?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城市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某种未知的周期性?还是……某种外部刺激?
她想起了红房子,那个“目标A”的巢穴和“根源”。摧毁它,是否非但没有遏制这种现象,反而像捅了马蜂窝,加速了某种进程?
这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
然而,这条时间线的梳理,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在与几起较早异常记录相关的背景信息中,像幽灵般一闪而过。
“韩博士”。一个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在本地大学民俗学系任教,据说对“非正常现象”有独到研究的学者。记载寥寥,只提到他发表过几篇备受争议的论文,后来似乎因为研究方向过于“非主流”而离开了学术界,不知所踪。
这是林薇目前为止,找到的唯一一个可能具备相关知识背景、并且似乎与早期异常记录有过交集的“专业人士”。
找到他!
这个念头变得无比强烈。他可能已经去世,可能彻底隐居,但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手中掌握着某些关键信息……
她开始调动所有能想到的资源寻找这位“韩博士”的踪迹。旧教职员工记录(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查询)、可能出版过的非正式刊物、甚至尝试联系那些可能认识他的、早已退休的老教授……
这是一条渺茫的线索,但却是她在无边黑暗中,看到的唯一一个可能指向出路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