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历史谋士界(8-24)(1 / 2)
金銮殿上的惊雷,余波席卷了整个大炎王朝。
大皇子炎钧被当场褫夺冠带,圈禁宗人府,其门下核心党羽,包括那位胡先生、吏部侍郎、兵部右侍郎等数十名官员将领,或下狱论罪,或罢官流放,曾经显赫一时的大皇子派系顷刻间土崩瓦解。皇帝陛下以雷霆手段整顿朝纲,其决绝与震怒,令所有心怀侥幸者胆寒。
漕运案、军械走私案、乃至边军粮草克扣案,在三皇子炎彻一派乘胜追击下,被彻查到底,牵扯出的各级官员数以百计,朝野为之肃然。炎彻借此机会,不仅清除了最大的政敌,更在朝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其储君之位,已然坚如磐石。
在这场惊天风暴中,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林默。
朝野皆知,这位曾被视为“纸上谈兵”而被三皇子斥责的年轻谋士,实则是揭开所有黑幕的关键人物。是他顶住压力核查漕运账目,是他设计揪出了贾文与外部勾结的证据,更是他在“遇刺身亡”的烟幕下,于暗中运筹帷幄,最终找到了那决定性的紫檀木匣,一举奠定了胜局。
其智谋之深,忍辱之功,洞察之明,被传得神乎其神。“算无遗策林慎言”的名号,不胫而走,成为了帝都乃至整个大炎朝谋士领域的传奇。
然而,就在风暴平息,三皇子府邸门前车水马龙、各方势力争相投靠拜贺之时,那位缔造了传奇的本人,却已悄然离开了那间城西货栈的密室。
数日后,三皇子府,偏殿书房。
炎彻看着面前躬身行礼、气度沉静的苏喆(林默),心中感慨万千。他亲自上前,双手将苏喆扶起,语气诚挚,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重:
“先生,此番若非先生运筹帷幄,洞察先机,本王绝无今日之势!先生大才,堪比留侯、武侯!本王已上表父皇,为先生请功,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苏喆却后退半步,再次躬身,语气平静无波:“殿下谬赞。默本布衣,蒙殿下不弃,授以权柄,方能稍尽绵力。如今奸佞已除,朝纲渐肃,殿下根基已固,默之使命已了。功名利禄,非臣所愿。恳请殿下,允臣辞行。”
炎彻脸色微变,急道:“先生何出此言?本王正值用人之际,先生乃吾之肱骨,岂能离去?莫非是嫌本王封赏太薄?”
“殿下厚恩,默铭感五内。”苏喆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然默之志,不在庙堂之高。昔日为门客,见民生多艰,官场积弊,故愿辅佐殿下,涤荡污浊,还世道以清明。如今心愿已了,但求寄情山水,寻访典籍,了此残生。望殿下成全。”
他这番话,半是真心,半是必须离开的托词。此界任务已基本完成,“局势推演”天赋也已收录,他不可能长久滞留于此。
炎彻凝视苏喆良久,见他意态决绝,知其去意已定,绝非虚言推诿。他了解这类奇人异士,往往视功名如粪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与自在。强行挽留,反而落了下乘。
他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先生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本王……敬佩。既然先生去意已决,本王不便强留。”
他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手谕,盖上自己的印信,递给苏喆:“此乃本王手谕,先生持此,可在大炎境内畅行无阻,见官高一级,并可调用沿途官府少量资源,以备不时之需。此外,本王已命人备下黄金千两,良驹十匹,以供先生路上用度,万勿推辞。”
这一次,苏喆没有拒绝。这些世俗之物,对他无用,但拒绝反而显得矫情,便坦然收下:“谢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