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20(2 / 2)
第二个音符,低沉而悠长,如同冰层下深水的流动。它对应着陈教授情感内核那刚刚开始的、“生动”的沉寂。
第三个音符,清亮而带着一丝寒意,如同映照在冰面上的星光。它对应着那些书籍中蕴含的、冰冷的理性之光。
他没有旋律,没有和声进行,只有一个个精心选择的、代表不同“存在频率”的音符,如同散落的星辰,开始在这片情感的夜空中自行寻找位置,彼此吸引、排斥、共振……
渐渐地,一段前所未有的“音乐”开始浮现。
它冰冷,空旷,结构严谨如同数学证明,却又在那绝对的秩序中,蕴含着一种巨大的、被压抑的悲恸与……追问。它描绘的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一种面对宇宙洪荒、时间流逝、存在与虚无的终极诘问。是哲学家的绝望,也是思想者的孤独。
苏喆的“共构”天赋运转到了极致。他不仅仅是弹出这些音符,他自身的精神也仿佛融入了这片“音景”,与陈教授那片冰原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度的交融。他“看”到了那冰层下被冻结的、关于温暖书房和伴侣低语的记忆碎片,他“感受”到了那因至爱逝去而引发的、对存在意义的彻底怀疑与重构,他“理解”了那份选择以冰冷和虚无为伴,并非懦弱,而是一种直面终极真相的、残酷的勇气。
他的音乐,不再是外部的描绘,而是化为了这片冰原本身的“回响”。
陈教授依旧背对着他,一动不动。但苏喆能清晰地“看到”,那片冰封的情感星云,正在他的音乐中剧烈地“震动”着。冰层发出细微而密集的碎裂声,不是崩溃,而是一种……释然?一种被彻底理解和见证后的释然。
那冰冷的“秩序”开始松动,融入了一种更加宏大的、包容一切的“存在”背景中。那份固执的、对抗性的“虚无”,似乎在与苏喆音乐中的“存在肯定”相互抵消、融合,最终达成了一种超越悲喜的、平静的“认知”。
当苏喆以一个极其缓慢、逐渐消散,仿佛融入宇宙背景辐射般的低音结束这场“共构”时,房间里陷入了一片绝对的寂静。
许久,陈教授那沙哑、低沉的声音,才缓缓响起,打破了沉默:
“你……听到了。”
这不是疑问,而是陈述。陈述一个他早已知道,却在此刻才被彻底证实的真相。
苏喆无法用语言回答,但他知道,陈教授能“听”懂他的沉默。
他站起身,没有再看那位依旧背对着他的老人,只是微微颔首,然后悄然离开了房间,轻轻带上了门。
当他回到自己的公寓时,秦思雨立刻迎了上来,用眼神急切地询问。
苏喆没有解释,只是走到窗边,看向楼下陈教授窗口透出的、依旧亮着的灯光。
他能感觉到,楼下那片情感星云,虽然依旧冰冷,但其核心那冻结了不知多少年的“绝对零度”,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周遭“存在”更加和谐的、带着一丝疲惫的宁静。
冰原并未融化,但它不再拒绝阳光。
它开始,与整个星图,共同呼吸。
苏喆知道,他在这个世界的核心任务,关于陈教授的这部分,已经以一种远超预期的方式,完成了。
而他以“共构”触及世界本源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