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22(1 / 2)
苏喆(林辰)依旧沉浸在他与城市情感星图的“共构”探索中,对悄然漾开的涟漪一无所知。然而,那些细微的波动,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终将引发更广泛的注意。
首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秦思雨。她的导师,那位听觉敏锐的老教授,又找她谈了一次话,这次语气更加严肃。他说,不止他一个人有那种奇特的“和谐通透”感,学院里几位感知敏锐的同事,在路过公寓楼附近时,也隐约捕捉到了类似的、难以言喻的体验。虽然大家只觉得是巧合或者心理作用,但私下议论渐渐多了起来。
紧接着,一篇发表在本地音乐评论小报上的文章,如同点燃了导火索。
文章的标题颇为耸动:《失聪天才的“无声乐章”?是艺术革命还是集体臆症?》作者没有署名,但内容却极具针对性。文章先是“惋惜”了林辰曾经的才华,然后笔锋一转,提到近期在特定区域(隐晦地指向林辰所住的公寓楼附近)流传的、关于“无形音乐”或“心灵共鸣”的怪异传闻。文章将其归因于两种可能:要么是失聪者林辰在极端困境下产生的精神臆想,并因其残留的“艺术光环”影响了部分敏感人群;要么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利用公众同情与猎奇心理的“行为艺术”。
文章用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了引导与暗示,将苏喆的“共构”实践扭曲为病态的幻想或虚伪的炒作。更险恶的是,文章末尾还“不经意”地提及,某些正统音乐家(影射张铭)对此现象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认为这是对音乐神圣性的亵渎。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臭肉,立刻吸引了无数苍蝇。本地的社交网络和音乐论坛上,相关话题开始发酵。
“听说了吗?那个聋了的林辰,好像搞出什么邪乎的东西了?”
“什么无声乐章?骗人的吧!肯定是炒作,想博同情复出?”
“我阿姨的朋友的同事说,她路过那附近时确实感觉特别安心,难道是真的?”
“得了吧,心理作用!张铭师兄都说了,音乐是听觉艺术,听不见搞什么音乐?哗众取宠!”
“可是……万一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新艺术形式呢?”
“呵呵,你小说看多了吧!”
质疑、嘲讽、猎奇、少量的辩护……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场针对苏喆的、无形的舆论风暴。虽然风暴中心的主角对此毫不知情,但风暴的边缘,已经开始波及到他身边的人。
秦思雨是第一个感受到压力的。她的同学、朋友开始用各种方式打听林辰的“近况”,语气中充满了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她试图解释,但发现自己的语言在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猎奇心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为林辰感到不公,也为他即将可能面临的更大干扰而担忧。
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件事告诉苏喆。她拿着手机,找到那些讨论的页面,递到苏喆面前,用手语艰难地解释着网络上发生的一切。
苏喆平静地看着屏幕上那些滚动的、充满恶意的文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波动。通过“情感共鸣”,他能清晰地感知到秦思雨此刻内心的“愤怒”、“委屈”和“担忧”,如同灼热的岩浆在她心中翻涌。
但他自己的内心,却如同一片深不见底的古井,连一丝涟漪都没有泛起。
这些喧嚣的文字,这些充满负面情绪的攻击,在他那已然与“存在和弦”同步的感知中,不过是情感星图边缘区域一些躁动不安的、散发着浑浊光晕的“噪音星尘”。它们体积庞大,看似热闹,但其能量级别和本质的“真实性”,远不及陈教授那片沉寂星云的一个微小波动,甚至不如窗外一缕阳光中蕴含的“生机”频率来得清晰。
张铭的诋毁,众人的质疑,在他看来,与之前张铭那粗暴的琴声入侵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同一层次的、低维度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