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25(1 / 2)
那股冰冷“采集程序”的惊鸿一瞥,如同在苏喆(林辰)平静探索的心湖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散去后,留下的不是恐慌,而是一种冰冷的清醒与更加坚定的决心。
无论那隐藏在幕后的“系统”或“机制”是什么,无论这个世界表象之下还隐藏着多少未知的规则,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所探索的“情感共鸣”与“存在共构”,其价值与力量,是真实的,是触及本质的。否则,不会被那样的存在所“关注”。
这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个世界最后的使命。他不能停留在被动探索和防御的阶段,他需要一次主动的、完整的“表达”,一次将他迄今为止所有领悟融汇贯通的“终极共构”。这不仅是为了完成系统的任务,更是为了向这个世界,或许也是向那个隐藏的“观察者”,证明某种“存在”的尊严与力量。
他决定,举办一场“音乐会”。
当苏喆通过秦思雨,将这个决定传达出去时,引起的震动远比之前的舆论风暴更加剧烈。
一个失聪者,要开音乐会?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质疑声再次甚嚣尘上,但这一次,其中混杂了更多复杂的情感:难以置信的好奇,被挑衅的愤怒,以及一丝……隐约的、连质疑者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期待。
张铭的反应最为激烈,他公开宣称这将是“音乐史上最荒谬的骗局”,并表示会亲临现场“见证”。
秦思雨忧心忡忡,她无法想象一场没有声音的音乐会该如何进行。但当她看到林辰那平静如深海、坚定如磐石的眼神时,所有劝阻的话都咽了回去。她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并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帮他联系场地、处理繁琐的事务。她找到了一处废弃的、拥有极佳天然声学结构的圆形图书馆旧址,作为这场特殊音乐会的场地。
苏喆对场地没有太多要求,他只提出了一个条件:不需要任何扩音设备,观众需保持绝对安静。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不要音响?保持寂静?这更坐实了外界关于“行为艺术”或“精神臆想”的猜测。然而,越是离奇,越是引人关注。音乐会那有限的入场资格(由秦思雨严格筛选,偏向于那些对情感感知敏锐或持开放态度的音乐人、评论家和艺术家),成了一场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
陈教授在得知苏喆的决定后,那片沉寂星云第一次传来了明确的、带着“许可”与“见证”意味的波动。他甚至通过秦思雨,转交给苏喆一张泛黄的、空白的五线谱纸,上面只有一个用极细的笔尖画下的、代表“起点”亦或“终点”的微小符号。这是一个沉默的祝福。
音乐会当晚,废弃的圆形图书馆。
穹顶之下,月光透过破损的玻璃天窗洒落,如同圣洁的帷幕。没有座椅,观众们只能安静地站在布满灰尘的环形空间里,气氛凝重而充满悬念。张铭抱着手臂站在人群前列,脸上挂着毫不掩饰的讥讽。秦思雨紧张地站在角落,手心全是汗。
苏喆(林辰)走到了场地中央。那里只放着一架看起来十分普通的钢琴。他穿着简单的白衣,在清冷的月光下,身影显得有些单薄,却又仿佛与这片寂静的空间融为一体。
他没有向观众致意,也没有任何开场白。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钢琴前,闭上了眼睛。
全场鸦雀无声,连呼吸都被刻意压低了。
苏喆没有去“听”现场的寂静,他直接进入了最深层的“共构”状态。
他首先连接的,不是钢琴,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情感,而是这片空间本身——这座废弃图书馆所承载的、关于“知识”、“时间”、“遗忘”与“寂静”的庞大情感积淀。他感觉自己的意识如同墨滴入水,迅速与这片空间的“灵魂”融合。
然后,他开始了。
他的手指没有像传统演奏家那样高高抬起,而是如同抚摸水流般,极其轻柔地拂过琴键。
“嗡……”
一声低沉到几乎无法听闻,却仿佛能引起心脏共振的泛音,如同沉睡巨龙的呼吸,在圆形空间内缓缓荡开。这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苏喆以自身为媒介,将空间的“寂静”质感,直接“共构”成了可被感知的震动!
观众们愣住了。他们确实“感觉”到了什么,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皮肤,通过骨骼,通过某种难以言喻的第六感!那是一种沉重的、带着历史尘埃感的“寂静”,瞬间压下了所有内心的杂念。
紧接着,苏喆的“共构”开始了真正的展开。
他将窗外夜风的“流动”翻译成清冷的琶音。
他将月光洒落的“清辉”具象为空灵的高音区点触。
他将观众们混杂的“好奇”、“质疑”、“期待”情绪流捕捉、梳理,化作一段充满张力、不断变化的内在节奏。